第1章 遇洪而开
总章
世人都说: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
白马凤凰说:“老要看《水浒》,少更要看《水浒》。”
《水浒》是经典,书里有历史、有天文、有地理、有艺术、有医药、有堪舆、有饮食、有服饰、有爱情、有军事、有政治、有人文、有人事、有人性等等。《水浒》包罗万象,应有尽有,无所不有。说《水浒》是百科全书,毫不夸张。
《水浒》既然是一部百科全书的经典,那么老人要看,青少年更要看。最最功利的是,《水浒》还是中学生必读的推荐名著之一,高考、中考试题中,出现频率很高。
男女老少读《水浒》,拨云见雾世事明。
第1章 遇洪而开
《水浒》第一回里,第一个露面的人,也是该书第一个露面的人,是大宋仁宗天子。
宋仁宗赵祯在历史上的口碑尚好,他宽厚仁慈,知人善用。他在位的42年中,宋朝较为繁荣,史称“仁宗盛治”。
“嘉佑三年三月三日五更三点,天子驾坐紫宸店,受百官朝贺。”(第一回 张天师祈禳瘟疫 洪太尉误走妖魔)。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6时12分,阳历三月,天刚亮,皇帝和文武百官就早朝了,赵祯是个勤政的好皇帝,比“从此君王不早朝”中的那个李隆基要好过十倍、千倍。
宰相赵哲、参政文彦博报告说民间有瘟疫、民不聊生时,仁宗皇帝“龙体不安,复会百官,众皆计议。”百官积极上奏,天子果断准奏。一代名臣范仲淹出场了。
范仲淹用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自已的形象在史册里高大上起来。
范仲淹当时是参知政事的职务,宋朝的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有一定的话语权。《岳阳楼记》能闻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能成为为政者的金律,与范仲淹的身份密切相关。假如范仲淹是布衣一个,人微言轻,也不会有名篇和名言传世。由此可见,从古代到现代,人拥有话语权,才是强人。
范仲淹向仁宗皇帝提出的建议是:请道教张天师出山,使用大法消除民间瘟疫和百姓苦难。
张天师是道教领袖,道法高深,能驾雾兴云。张天师后来到了东京,民间瘟疫消除了吗?百姓苦难解决了吗?小说第二回交代了:“瘟疫尽消,军民安泰。”张天师真有灵丹妙药啊!你信吗?
范仲淹的建议,用今天的眼光来看,道教领袖张天师是解决不了民间的苦难的。这只能说明,道教在宋朝的地位很高,统治者把道教神化了,对于解决不了的高难度问题,像自然灾害等,就只有搬出道教神话了,自欺欺人,掩耳盗铃。
洪太尉带着仁宗皇帝的圣旨,来到了江西信州龙虎山,请张天师出山。
道教的发源地传说有很多,呼声最高的有江西龙虎山、四川鹤鸣山、青城山和瓦屋山、山西武当山。作者施耐庵为什么安排洪太尉来到江西龙虎山呢?难道张天师当时就住在龙虎山上吗?白马凤凰认为,作者这样设计情节别有深意,龙虎山名字有深意啊,天子是龙,一百单八将是虎,一部水浒,写的就是龙虎斗啊。而且,洪太尉就是在龙虎山放走了这108只猛虎的啊!施耐庵用心深也!
洪太尉为什么要进“伏魔之殿”?这是情节设计的需要,毋庸赘言。
白马凤凰认为,施耐庵要洪太尉做自已的代言人和梁山好汉的开路先锋。
洪太尉要进殿看魔王,真人告道:“太尉,此殿决不敢开!先祖天师叮咛告诫:今后诸人不许擅开。”太尉笑道:“胡说,你等要妄生怪事,煽惑百姓良民,故意安排这等去处,假称锁镇魔王,显耀你们道术。我读一鉴之书,何曾见锁魔之法!神鬼之道,处隔幽冥,我不信有魔王在内……”
从洪太尉的话中可以看出,洪太尉也不相信道教是万能的救世主,神神鬼鬼罢了,偷偷地躲黑暗里。这话是一根有力的长鞭,抽在身上,疼在心里!施耐庵借洪太尉的口,把自已的心里话说出来了!洪太尉哲人也!
进了伏魔之殿,洪太尉勇往直前,看到“遇洪而开”,知道这是天意,勇气和信心倍增,披荆斩棘,锐意进取,勇立潮头!洪太尉勇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