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第十六回 “杨志押送金银担 吴用智取生辰纲”中,有一个细节非常重要。这个细节就是“藤条”,“藤条”在这一回里共出现了十次。
第1次,“各人都拿了条朴刀,又带了几根藤条。”这句里的“藤条”,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第2次,“那十一个厢禁军,担子又重,无有一个稍轻,天气热了行不得,见着林子便要去歇息。杨志赶着催促要行,如若停住,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逼赶要行。”杨志太急功近利了,对困难准备不足。要是用车,几个人轮换着推,车上再装些水,哪能造成眼前的局面。杨志的急功近利,连两个虞候也不满意了。那虞候道:“不是我两个要慢走,其实热了行不动,因此落后。前日只是趁早凉走,如今怎地正热里要行,正是好歹不均匀。”两个虞候说杨志好坏不分,惹杨志发火了,骂他俩个放屁。杨志还是急功近利,看不清形势。杨志一行十五人,实际上是三派,杨志孤家寡人一派。老都管和两个虞候是梁夫人的心腹,是一派。十一个厢禁军又是一派。三派之间,各有各的心思。杨志用藤条抽打厢禁军、辱骂两个虞候,已经把自已置身于两派的对立面。
第3次,“杨志提朴刀,拿着藤条,自去赶那担子。”这个时候,两个虞候开始向老都管发泄自已的不满。此时的老都管,还劝他俩“且耐他一耐”,意思是,忍忍吧,要看梁相公的面子。
第4次,十个厢禁军向老都管告杨志的状了,对老都管说道:“我们不幸做了军健,情知道被差出来。这般火似热的天气,又挑着重担,这两日又不拣早凉行,动不动老大藤条打来,都是一般父母皮肉,我们直恁地苦!”杨志的简单粗暴激起了十个厢禁军的反对。此时的老都管还是能顾全大局的,他让他们不要怨怅,到东京重赏他们。
第5次,众人要趁凉赶路,杨志不听,要趁热走。杨志的这个做法实在不高明。凉走不安全,热走就安全了吗?众军汉反驳,他“拿了藤条要打,众军健忍气吞声,只得睡了。”七点,太阳升得多高了,杨志才命令生火做饭,众人吃了上路。阴历六月的七点,天都亮了近三个小时了,三个小时如果走,十公里也走了。这个时候,众人是一肚子意见,牢骚满腹。这时候的老都管,对杨志的态度开始转变:“老都管听了。也不着意,心内自恼他。”老都管久经官场,对杨志只是恼火,没有在语言上流露出来。不过,快了。
第6次,杨志一行走到崎岖小径的时候,“那军人们思量要去柳阴树下歇凉,被杨志拿着藤条打将来……”“那石头上热了,脚疼得走不得。”这里不是夸张。唐僧师徒遇到火焰山,有孙悟空去借芭蕉扇。杨志一行遇到了火焰山,只能受罪了!
第7次,当一行十五人走到黄泥冈上的时候,众军汉再也走不动了。杨志也变得更加暴戾!“杨志拿起藤条,劈头盖脸打去,打这个起来,那个睡倒,杨志无可奈何。”杨志黔驴技穷,他手里的藤条也软了下来。此时,一直沉默的老都管终于开了金口。老都管先是说天热,让杨志不要怪罪众军汉,接着以商量的口吻,要求杨志让众人歇一歇。老都管的话没有责怪杨志,中肯得体。杨志接下来批评老都管“没分晓”,意思是不明白事理。老督管当然不高兴,撂下一句杨志拎不动的话:“我自坐一坐了走,你自去赶众人先走。”
第8次,杨志拿着藤条喝道:“一个不走的,吃俺二十棍。”众军汉说杨志饱汉子不知道饿汉子饥!站着说话不腰疼!让杨志勃然大怒,第9次举起藤条,“拿起藤条,劈脸便打去。”杨志的暴戾彻底激怒了老都管。
老都管喝道:“杨提辖,且住!……不是我口栈的军人,相公可怜抬举你做个提辖,比得芥菜子大小的官职,直恁地逞能!……”老都管终于说出了自已真实的心声:你杨志芝麻粒大的小官,还是梁相公可怜你,赏的!你逞什么能?
当杨志道:“如今不比太平时节。”杨志这句大实话,当即被老都管上纲上线:你说天下不太平?该当何罪?
第10次,杨志不知道该怎么说,扔下了藤条,去迎接自已生命里的最大克星:吴用一行人!杨志终于扔下了藤条。杨要立地成佛吗?别急,往下听。
看到众军汉要凑钱买酒吃,“杨志调过朴刀杆便打……”杨志手里的朴刀又成了一根藤条。
藤条下的怨怅像黄泥冈上的热气,正热腾腾地升了起来,越升越高,越来越浓,杨志被热气裹得越来越紧,他说不出话来,像喝了蒙汗药一般,身体软了下去,再也挣扎不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