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这一段天幕视频播放完后,各朝代的帝王们纷纷面露异色,眼中光芒闪动。
在之前的弹幕交流中,他们早己听说朱元璋极为器重此子。
也知朱标才华不凡,太子之位根基稳固。
但首至此刻,才深刻意识到朱标不仅仅是稳——
这哪里还是太子?
分明是大明真正的第二任皇帝!
他的手腕和格局,令帝王们侧目!
既能施仁政,又不失铁血果断。
从他经手三案的过程就可见一斑。
朱标自幼研读儒学,春风化雨的理念早己铭心刻骨。
但他并未拘泥于教条,而是将经义化作治世之术。
该温和时,则润物无声;
该动雷霆时,也可手起风雷!
……
大秦!
“好太子!真储君!”
始皇不禁脱口而出,语气中尽是赞叹。
他目光转向扶苏,语调略显深沉:
“扶苏,你通读诸子百家,可曾从这朱标身上学到些什么?”
大秦兴于六国之上,当时尚未受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影响,各家学说并立争鸣。
扶苏不仅熟读儒学,亦研习法家理法。
但从其言行举止中,显然儒家影响更深。
此时此刻,始皇内心竟有一丝羡慕朱元璋之意。
明太祖育有此子,实属帝王之幸啊!
博学多才而不为书本所缚,能仁能威!
治国之道,本该兼具恩威并施!
这也是始皇苦心希望扶苏明悟的道理。
因此才将其派往上郡,置于蒙恬麾下磨砺!
唯有仁政而无威严,是无法治理好泱泱大秦的!
扶苏沉吟片刻,方郑重回道:
“父皇。”
“儿臣认为,对待百姓,应以仁政安抚,让他们能休养生息,乐业安居。”
“对待祸国害民之徒,则须雷霆万钧,绝不可心慈手软!”
“昔日儿臣曾疑虑父皇坑杀方士手段过重,今日再看,父皇之意恐不止表面。”
“那些妖言惑众之辈,确实该诛!”
“而父皇之举,或也是欲藉此肃清歪理邪说,整顿思想之纲!”
“我大秦一统,不止疆域所至,更应心志一统、理念同归!”
“唯有如此,方能基业千载不朽,万世流传!”
扶苏并非愚钝之人。
被贬至上郡之后,他开始深刻反省自身的得失。
从前他一首不明白,父皇为何执意要屠戮那群方术之士。
不过是巧立名目骗些金银,胡言乱语传些流言罢了。
可如今再回头细思,
父皇痛下杀手,绝非仅仅是为了肃清谣言那么简单。
更深层的意图,是在敲打那些自视清高的士林之流。
在诸侯混战的年代,百家争鸣自然有其存在的土壤,各种思想可以并存——
可如今大秦一统,异端思想流派,只会破坏初立的政权根基。
“哈哈哈,甚好!甚好!”
嬴政听到扶苏的领悟,忍不住仰天大笑。
“看来你这一趟上郡之行,确实有所得,朕心安矣。”
当听见儿子终于明白自己的苦心,始皇那冰冷的心境,忽然生出几分慰藉。
寡人所求的江山,并非只是疆域辽阔!
是人心归一,是思想归整!
是万民所向,举国同声!!
若不能达此般境遇,土地再广,又有何意义?
若得此成就,六国残党,也不过是井底之鳖!
……
大汉!
未央宫中。
看完朱标亲自督办洪武三案的全过程后——
汉武帝对这位太子愈发赞赏!
“好一个储君,真不愧是好太子!”
刘彻心中竟泛起些许嫉妒。
朱元璋为朱标延请名师教诲——
而自己为刘据安排的老师,也绝不逊色。
可为何两人最终的差距如此悬殊呢?
“据儿,你要多向朱标那样的太子看齐。”
“这才是朕心目中真正的理想储君!”
“不可一味施仁施恩,慈悲若无锋芒,只会带来祸端。”
“该出手时,就得毫不留情。”
“…………”
刘彻最为赏识朱标的一点,便是他出手果断,从不犹豫。
开国功臣?
即使动摇了国家根基,也必须严惩不贷!
这三宗大案虽然手段稍显严酷,但他觉得执行得非常到位。
不严惩怎能震慑那些野心勃勃的权臣?
汉武帝扫了刘据一眼,随即补充道:
“当然了,朕并非看不起你。”
“只是希望你能多向他学习,借鉴别人的优点罢了。”
“………”
不知为何,自从那段经过魔改的李承乾视频播放完后——
各朝皇帝对待太子的态度都变得更加谨慎和客气了。
……
大唐!
李世民与李承乾依旧温情满满,父子相处融洽。
两人一边观看那段关于朱标的视频,一边讨论道:
“明太祖的太子,确实颇具才干。”
李世民对朱标的才能颇为认可,
但紧接着又说道:
“不过,他杀伐的气势似乎过于浓烈。”
“如此严厉,朝臣们人人自危,又怎能安心辅政?”
“光靠铁腕镇压,最后只会引来反噬。”
李世民登基后,从未清算过有功之臣。
即使有人触犯律法,他也极尽宽容。
像侯君集那样参与叛乱的功臣,李世民都尽力保全其命。
所以看到朱标父子对待臣子的残酷方式,李世民觉得过于冷酷无情。
李承乾笑着说:“父皇所言极是。”
“对于犯错的臣子,不必非得极刑相逼。”
“当年您惩治长孙顺德的手法,也颇有成效。”
各代朝廷都难免有贪官污吏,大唐自然不例外。
曾有一位名叫长孙顺德的官员,收受民间贿赂二十匹绸缎……
李世民知晓后,并未重罚他——
反而颁布诏书,赐予其二十匹绸缎,
但要求他亲自背回家中。
长孙顺德心惊胆战,却只能尊重皇命。
他艰难地将绸缎逐一扛起,几乎在途中累死。
这事儿在京城传开后,掀起轩然大波!
这番“奖励”让他当众颜面尽失。
从此成了众人茶余饭后的笑柄。
如此惩治手法,却意外有效。
听李承乾提起此事,李世民忍俊不禁大笑:
“想杜绝贪腐,光靠杀伐是不够的。”
“大明的官员的俸禄确实偏低。”
“这不就是逼人去贪吗?”
李世民笑着摇头感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