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中心的玻璃窗上,雨滴蜿蜒而下,模糊了外面的世界。林溪暮盯着声波显示屏上那道起伏的绿线,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己经三周了,自从音乐会上发出第一个"啊"音后,她的进展就像窗外忽大忽小的雨,时有时无。
"别急,"李教授调整着仪器,"声带肌肉需要重新学习记忆。"她将一面小镜子递给林溪暮,"看,当你发'啊'音时,声带是这样震动的。"
镜中,她的声带像两片颤抖的粉色花瓣,努力想要合拢却总是差那么一点。这是今天第十七次尝试了,喉咙己经开始隐隐作痛。
"今天就到这里吧。"李教授收起仪器,"你妈妈发信息说在校门口等你。"
走廊上,林溪暮遇见陈默。男生的进步比她快得多,己经能断断续续说简单句子了。"林...姐姐,"他认真地说,"你教我的...呼吸法...很有用。"
林溪暮微笑着竖起大拇指。自从团体治疗那天起,她和这个腼腆的男孩形成了一种默契的互助关系——她教他调整呼吸,他帮她练习发音。
校门口,等待她的不是妈妈,而是江遇。他撑着一把蓝色雨伞,白衬衫袖口被雨水打湿了一片。"抱歉,骗你了,"他不好意思地挠头,"想给你个惊喜。"
雨水在伞面上敲打出细密的节奏。江遇带着她穿过三条街,来到一家名为"声之形"的咖啡馆。推门进去,风铃清脆作响,苏晴和沈静己经在靠窗的位置等候。
"康复小分队集合!"苏晴举起一杯热巧克力,"庆祝溪暮发出第一个元音!"
原来江遇把那天晚上的录音给大家听了。林溪暮耳根发热,在本子上写:"只是偶然..."
"是突破。"沈静纠正道,从包里拿出一个精致的小盒子,"我和苏晴准备的礼物。"
盒子里是一支银色口琴,琴身上刻着"声之形"三个字。"不需要复杂技巧,"沈静解释道,"但能帮你感受声音的振动。"
苏晴迫不及待地演示起来。她吹奏了一段简单的《小星星》,然后递给林溪暮:"试试!"
金属的冰凉触感让林溪暮犹豫了一下。她小心地将嘴唇贴在琴孔上,轻轻呼气。第一个音歪歪扭扭地蹦出来,像只刚学走路的小鸭子,却引得全桌欢呼。
"完美!"江遇的眼睛亮得惊人,"比我想象的好多了!"
窗外的雨不知何时变成了雪粒,轻轻敲打着玻璃。十一月的第一场雪,来得猝不及防。
"对了,"苏晴突然压低声音,"我收到许老师的信了。"她从包里掏出一个牛皮纸信封,"他说新疆下雪了,孩子们第一次见到雪花。"
信纸传递间,林溪暮注意到苏晴指尖的轻微颤抖。那个曾经为许墨离开而崩溃的女孩,现在能平静地分享他的消息,这本身就是一种成长。
热饮的雾气在玻璃窗上凝结成霜。沈静用手指在上面画了一个音符:"溪暮,能请你帮个忙吗?"她指向咖啡馆角落的老钢琴,"我想听你用新声音唱个音符,随便哪个都行。"
林溪暮的手指僵住了。在康复中心尝试发声是一回事,在公共场合又是另一回事。她下意识看向江遇,后者轻轻点头:"我陪你。"
钢琴前,林溪暮深吸一口气。江遇按下中央C键,温暖的琴声在咖啡馆里回荡。几个顾客好奇地看过来,但很快又各自忙自己的事。
"啊..."她尝试着发出那个唯一掌握的音,声音比想象中响亮。钢琴声掩盖了大部分的颤抖,听起来竟然有几分像真正的歌唱。
沈静的眼眶瞬间红了。"美妙极了,"她轻声说,"就像春天的第一只知更鸟。"
回程的路上,雪己经积了薄薄一层。江遇突然在公园长椅前停下:"歇会儿?"他用手帕擦去椅面上的雪粒。
林溪暮点点头。夜色中的公园静谧如梦,雪花在路灯下像无数飞舞的萤火虫。她掏出那支口琴,轻轻吹了一个长音。
"知道吗,"江遇望着远处的雪幕,"我查过资料,雪花落下的声音频率在30到50赫兹之间,刚好是人耳能感知的最低范围。"他转向林溪暮,"所以下雪时,世界其实在唱歌,只是我们听不见。"
这个浪漫的科学解释让林溪暮心头一暖。她在手机备忘录上写:"你听过雪的声音吗?"
"没有,但..."江遇突然灵光一闪,掏出手机打开声波APP,"我们可以'看'到!"
他将手机举向飘雪的天空。屏幕上,绿色的波纹随着雪花飘落的节奏轻轻起伏,宛如一首无声的乐章。
"真美..."江遇喃喃道。不知是在说雪,还是在说灯光下林溪暮专注的侧脸。
林溪暮突然指向APP上的一个峰值,然后在备忘录上写:"这个波动像不像'啊'的音?"
江遇对比了一下她之前的录音:"几乎一模一样!"他兴奋地抓住她的手,"溪暮,你在用眼睛'听'雪!"
这个发现让他们像找到秘密宝藏的孩子般雀跃。江遇拉着她在雪地里转圈,雪花落在发间、眉梢,融化在相触的指尖。
"等等,"江遇突然单膝跪地,用手指在积雪上写字:"林溪暮,你愿意..."
林溪暮的心跳漏了一拍。
"...和我一起记录100种声音的波形吗?"江遇写完仰头看她,眼睛里盛着整个雪夜的星光,"从雪开始,到你的声音为止。"
原来是这样的约定。林溪暮蹲下身,在那句话旁边画了一个大大的对勾。起身时,他们的肩膀轻轻相撞,江遇的手不知何时己经环住她的腰,稳稳地扶住她。
雪花落在唇上,凉丝丝的。林溪暮突然很想知道,亲吻是否也有自己的声波形状。
回到家,妈妈正在厨房煮姜茶。"江遇送你回来的?"她意有所指地问,"你们在雪地里待了很久。"
林溪暮点点头,将口琴放在书桌上。桌面的玻璃板下压着越来越多的声波图打印件——有她的呼吸,她的"啊"音,今天的雪,甚至咖啡馆里那架钢琴的录音。
"对了,"妈妈递给她一个包裹,"康复中心寄来的。"
盒子里是一个奇怪的装置,看起来像小型呼吸面罩连着电子屏幕。李教授的字条写着:"新型声带反馈仪,睡前练习10分钟,加速肌肉记忆。"
当晚,林溪暮戴着这个装置躺在床上。屏幕上的光点随着她的呼吸明暗变化,当她尝试发声时,会形成特定的图案。
"啊..."她对着枕头练习,光点立刻跳成一朵小花的形状。这是李教授设定的奖励机制——每次声带正确振动,屏幕就会显示不同的图案。
练习到第七次时,房门轻轻开了。妈妈站在门口,眼里闪着泪光:"我听见了...真的听见了。"
林溪暮这才意识到,刚才那声"啊"比平时响亮得多,甚至穿透了房门。她摸摸自己的喉咙,那里还残留着微微的灼热感。
"不打扰你练习。"妈妈轻轻带上门,但林溪暮听见她在门外小声抽泣。
屏幕上的光点继续跳跃,像一群不知疲倦的萤火虫。林溪暮想起江遇说的"100种声音",突然有了主意。她打开手机相册,找到音乐会上拍的电视塔灯光,又翻出雨天录音的声波图,还有江遇在雪地上写的那行字...
手指在屏幕上轻点,一个新的相册诞生了:《100种声之形》。第一张照片是今晚的雪地字迹,配文:"第一种:雪的誓言。"
第二天清晨,世界被白雪覆盖。林溪暮早早起床,在院子里的积雪上写下:"早上好"。当她拍下这张照片时,妈妈在窗前微笑着举起一杯热牛奶。
去学校的路上,林溪暮每走几步就停下来,在雪地上画一个声波图案。快到校门口时,她发现前方有一串熟悉的脚印——每个脚印旁边都画着小小的音符。
跟着这串"乐谱"走,尽头是站在梧桐树下的江遇。他面前的雪地上画着一个巨大的声波图,形状恰好是林溪暮昨天发出的那个"啊"音。
"第二种声音,"他呵着白气说,"你的声音。"
林溪暮蹲下身,在那个波形旁边画了一个几乎一模一样的图案。江遇惊讶地瞪大眼睛:"你记住了自己的声波形状?"
她点点头,掏出手机给他看昨晚的练习记录。屏幕上的光点图案与雪地上的波形确实有八九分相似。
"天才!"江遇忍不住拥抱了她,"这绝对是康复的最佳捷径!"
这个突如其来的拥抱让两人都愣住了。江遇慌忙松开手,却看见林溪暮在本子上写:"第三种声音:心跳声。你的。"
江遇的耳朵瞬间红得能滴血。上课铃适时响起,解救了他的窘境。但整整一上午,他的目光总是不自觉地飘向林溪暮的侧脸,而她假装没注意到,嘴角却悄悄上扬。
放学时,雪又开始下了。江遇变魔术般掏出两个口罩:"改造过了,"他指着内侧的小装置,"能记录说话时的气流振动。"
他们戴着特制口罩走在雪中,每说一个字(对林溪暮来说是每个气音),手机APP就会记录下独特的波形。到分岔路口时,林溪暮的相册里己经多了十几种"声音":踩雪的咯吱声,树枝摇晃的沙沙声,甚至江遇清嗓子的声音。
"明天见。"江遇在雪地上写道,然后指了指口罩,"明天继续收集?"
林溪暮点点头,突然隔着口罩,轻轻"啊"了一声。APP上的波形立刻跳动起来,江遇的眉眼弯成了月牙:"第西十八种声音:告别的声音。"
回到家,林溪暮发现妈妈把客厅布置成了小型康复室。墙上贴满了声波图,茶几上摆着各种发声辅助工具,甚至还有一个小型电子琴。
"和李教授通过电话了,"妈妈难掩兴奋,"她说家庭环境很重要。"她递给林溪暮一张日程表,"从今天起,我们每天一起练习半小时。"
看着妈妈期待的眼神,林溪暮不忍拒绝。但当她看到表格上密密麻麻的安排时,喉咙又开始隐隐作痛——朗读练习、声带按摩、呼吸训练...
"先从简单的开始,"妈妈翻开一本儿童识字画册,"跟读单音节词好吗?"
图片上是鲜艳的苹果,下方标注"apple"。林溪暮深吸一口气,嘴唇做出"a"的形状,却发不出声音。越着急,喉咙越紧,最终只挤出一丝微弱的气流。
"没关系,再来一次。"妈妈鼓励道。
十五分钟后,林溪暮的额头己经渗出冷汗。那些在康复中心和江遇面前轻而易举的发声,此刻变得异常艰难。当妈妈第五次指向"苹果"时,她突然推开画册,冲进了自己房间。
趴在床上,泪水无声地浸湿枕头。手机震动起来,是江遇发来的消息:"收集到新声音了!我家水龙头漏水的声音,像不像你昨天的'啊'音?"附带的音频波形确实有几分相似。
林溪暮擦干眼泪,回复:"妈妈太着急了。我发不出音。"
江遇的回复来得很快:"正常。我在场时你的声带肌肉更放松。明天开始,我每天早到半小时,陪你练习好吗?"
这个提议让林溪暮心头一暖。她正想回复,又一条消息跳出来:"对了,把手机给阿姨一下。"
几分钟后,妈妈红着眼睛走进来:"对不起,溪暮...江遇提醒我了,康复不能急..."她将识字画册换成了一本绘本,"我们换个方式好吗?你只需要听我读。"
那晚,林溪暮在日记本上画下今天的第三种声音:妈妈朗读故事的声音波形。旁边写道:"第西十九种:爱的声音。无需回应。"
窗外,雪依然在下,悄无声息地覆盖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