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洪武风云录
大明洪武风云录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大明洪武风云录 > 第12章 推行受阻,化解之策

第12章 推行受阻,化解之策

加入书架
书名:
大明洪武风云录
作者:
上山的道
本章字数:
5504
更新时间:
2024-12-13

应天府内诸事纷杂却又井然有序地推进着,随着礼部一众官员与鸿儒们日夜不辍地忙碌,那关乎大明颜面与风化的礼仪细则终于拟定完成。这细则洋洋洒洒,涵盖朝堂大典、君臣朝会,乃至民间婚丧嫁娶、节庆往来等方方面面,事无巨细,皆有严苛规范,宛如一部精密仪器的操作指南,旨在重塑社会秩序,彰显大明王朝崭新气象。朝廷旋即派遣大量官吏奔赴各地,肩负起张贴告示、宣讲新规的重任,本以为一切会顺遂开展,却未料刚一启程,便碰上了硬钉子。在那偏远闭塞的山乡小镇,青山环绕,绿水悠悠,村子里错落分布着低矮的土坯房,鸡犬之声相闻,百姓们世代过着质朴而守旧的生活,长久受蒙元习俗浸润,早已习惯成自然。当朝廷的官吏们携着崭新告示、揣着新规细则踏入这片土地时,仿若一阵陌生而异样的风搅乱了平静湖面。

“各位乡亲们,都围过来瞧瞧嘞!咱大明皇帝陛下颁下新礼仪啦,往后这婚丧嫁娶、逢年过节都得照着新规行事。” 领头的官吏扯着嗓子,站在村子中央的老槐树下吆喝着,身旁几个衙役帮忙展开告示,引得村民们纷纷围拢过来,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村里德高望重的老族长,年逾古稀,一袭洗得发白的粗布长衫,满脸皱纹如沟壑纵横,此刻抖着花白胡子,气呼呼地从人群中挤到前面,手指颤抖地指着告示,冲官吏嚷道:“咱祖祖辈辈都这么办喜事、葬先人,改了哪成?这不是折腾人嘛!平日里春耕秋收就够忙活了,还得记这些弯弯绕绕的新章程,这日子还咋过?”

官吏面露难色,赶忙解释:“老族长,这可是皇上的旨意,新朝新气象,咱大明得有自已的礼仪规矩,摒弃前朝陋习,往后日子才能越过越好呐。”

“哼!啥新朝旧朝,咱老百姓就图个安稳踏实。这成婚时三书六礼、媒妁之言,虽说看着正式,可流程繁琐,哪是咱庄稼人能应付得来的?丧葬还不让厚葬,先辈们辛苦一辈子,走了连点陪葬都没有,叫地下有知得多寒心。” 老族长依旧不依不饶,身后村民们也跟着点头附和,满脸抵触之色。

官吏无奈,深知此事棘手,仅凭自已这几人难以扭转局面,只得如实上报朝廷。消息传至应天府,朱元璋正于金銮殿内批阅奏章,听闻此事,眉头紧皱,手中朱笔 “啪” 地一声拍在案上:“这些刁民,怎如此冥顽不灵!礼仪新规关乎风化传承,关乎大明根基,断不能在这偏远之地就折了腰。”

当下,朱元璋召来吏部尚书,沉声道:“即刻选派一批熟知礼仪的乡绅耆老,皆是品行端正、德高望重之人,回乡助力宣讲。地方官务必加大宣传力度,不可有丝毫懈怠。再者,对违抗者绝不能姑息,抓几个带头闹事的顽固分子,当众杖责警示,以儆效尤。” 吏部尚书领命而去,迅速组织起一支回乡队伍,奔赴各地山乡。

与此同时,繁华京城以及各州城府县的城中,亦是暗流涌动。那些富商豪绅们平日里习惯了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一场婚宴摆上数十桌,山珍海味罗列;丧葬时更是绫罗绸缎陪葬,棺椁奢华无比,为的就是显摆自家财富权势,满足那虚荣攀比之心。新礼仪诸多限制,仿若一道枷锁,紧紧锁住了他们炫富的路子。

京城最大绸缎商钱万贯,府邸奢华至极,雕梁画栋,园内奇花异草争奇斗艳。此刻他正与几位同行富商在自家花厅密谋,钱万贯的脸上堆满阴鸷,冷哼道:“这新礼仪一来,咱往后还怎么做生意、撑门面?客人办喜事不敢多订绸缎,丧葬不敢购置厚礼,这不是断我等财路嘛!”

旁边盐商李富仁附和道:“钱兄所言极是,绝不能坐以待毙。依我看,咱得使些手段。” 众人相视一笑,眼中尽是狡黠。

于是,有的豪绅暗中贿赂地方小吏,大把金银奉上,低声下气求道:“官爷,您高抬贵手,把这宣讲内容改改,就说咱这旧俗还能接着用,少不了您的好处。” 小吏们起初还有些犹豫,但在金钱攻势下,渐渐沦陷,篡改礼仪宣讲内容,将新规歪曲得面目全非。

还有的豪绅散播谣言,派家丁小厮在市井街巷佯装闲聊,散布恐慌言论:“听闻没?遵这新礼仪会触霉头,家里要倒大霉的!” 一时间,百姓们人心惶惶,对新礼仪愈发抗拒。

朱元璋耳目众多,锦衣卫无孔不入,很快,这些小动作便传至御前。朱元璋听闻,龙颜大怒,猛地站起身来,怒发冲冠:“这帮硕鼠、奸商,竟敢公然违抗朕的旨意,妄图扰乱朝纲,绝不能轻饶!” 即刻命锦衣卫指挥使蒋瓛严查。

蒋瓛领命,调集麾下精锐,一时间,京城至各地风声鹤唳。锦衣卫们身着飞鱼服,腰挎绣春刀,如鬼魅般穿梭街巷、暗访府邸。他们手段狠辣,审讯时目光冷峻,稍有不从,便是严刑伺候。没几日,便揪出不少勾结豪绅的官吏。

公堂之上,受贿官吏瘫倒在地,面如死灰,磕头求饶:“大人饶命啊,小的一时糊涂,被那豪绅蒙蔽……” 蒋瓛不为所动,宣读判词:“尔等身为朝廷命官,却与奸商勾结,篡改圣谕,罪无可恕,当斩首示众!”

那些豪绅也未能幸免,家产被一一清查罚没。钱万贯看着自家府邸被封,欲哭无泪,破口大骂:“朱元璋,你这暴君,断我生路!” 可骂声未落,便被衙役拖走。处置结果公示天下,百姓们纷纷拍手称快,这场风波才渐渐平息。

朝堂之上,此事掀起层层波澜,大臣们对此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李善长率先出列,忧心忡忡道:“陛下,此番推行礼仪新规,遭遇重重阻碍,虽说惩处了些许刁民、奸商与渎职官吏,但长此以往,恐伤民生,引发民怨呐,是否应放缓步伐,徐徐图之?”

刘伯温却捻须摇头,目光炯炯反驳:“李大人此言差矣。乱世初定,民心浮动,若此时不借礼仪新规重塑秩序,待陋习成风,往后再想扭转,难上加难。当以雷霆手段,快刀斩乱麻。”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神色冷峻,目光深邃地聆听着群臣辩论,心中权衡利弊。许久,他抬手示意众人安静,沉声道:“两位爱卿所言皆有道理,但朕心意已决。礼仪乃国之根本,不可因一时波折而退缩。不过,刘伯温,一味用强也非上策,还需兼顾民生,莫让百姓觉得朕不近人情。李善长,你所顾虑的民怨朕也知晓,后续需监督地方,妥善安置受罚百姓,给予帮扶,助其回归正轨。”

说罢,朱元璋目光扫向负责此次礼仪推行的礼部尚书,语气严厉:“礼部后续要持续优化宣讲方式,结合各地民俗,编些通俗易懂的口诀、歌谣,让百姓易于接受;再者,加强对官吏的监督,莫让腐败再生。” 礼部尚书忙跪地领命:“臣遵旨,定当全力以赴。”

为保新规彻底落地生根,朱元璋又祭出一记 “杀招”—— 命太子朱标亲自前往部分重点地区督查。朱标生性仁慈,心怀百姓,朱元璋此举一是想借太子亲民形象安抚民心,二来让太子实地历练,知晓治国不易。

朱标领命启程,轻车简从来到一处抵触情绪严重的郡县。当地百姓听闻太子亲临,纷纷围聚而来,面露好奇与敬畏。朱标走入人群,温和笑道:“各位乡亲,本宫知晓新礼仪让大家一时难以适应,但这皆是为了让大明更昌盛,百姓生活更安稳。就说这婚俗,三书六礼虽繁琐,却能保婚姻郑重,往后夫妻琴瑟和鸣;丧葬薄葬,是为避免奢靡浪费,让生者不为厚葬所累。本宫定会督促地方官,依实际情况灵活施行,不让大家为难。” 百姓们见太子如此亲和,言语诚恳,抵触之心渐渐消散,不少人点头称是。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