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备礼仪推行事宜仿若一阵疾风,迅速在皇宫内外席卷开来。为了让官员们尽快熟谙新规,皇宫内精心辟出一处幽静庭院,权作临时演练场。此处绿树成荫,繁花似锦,偶尔有清风拂过,送来阵阵馥郁花香,本是休憩赏景的绝妙所在,如今却整日回荡着讲解礼仪的轻声细语与演练动作的细微响动。
每日清晨,天色尚朦胧未亮,官员们便身着朝服,怀揣着或庄重、或忐忑的心情,从皇宫各处步履匆匆地齐聚于此。礼部派来的资深礼仪官早早候着,此人年过半百,一袭藏青色长袍,面容清癯,目光却炯炯有神,举手投足间尽显儒雅风范,对礼仪典故、实操细节皆了如指掌,开口讲解时,引经据典、娓娓道来,一众文官听得津津有味,频频颔首,上手也极快。可武将们却似陷入泥沼,满脸苦色,平日里在沙场上横刀立马、冲锋陷阵,习惯了洒脱不羁、快意恩仇,哪受得了这般咬文嚼字、一招一式皆有定数的繁文缛节。
常遇春更是其中最为典型的 “困难户”。此刻晨光熹微,映照在他身上,只见他身着崭新官服,那官服料子上乘,却被他魁梧壮硕的身形撑得满满当当,好似随时都会绽线。演练朝拜礼时,周遭静谧,唯余他略显粗重的呼吸声。只见他刚迈出第一步,便乱了方寸,脚步慌乱间迈错了方向,一个踉跄,差点绊倒自已,身形晃荡如醉酒之人,好不容易稳住,抬手行礼时,双手又似不听使唤,本该拱手齐眉,却高低错位,模样十分滑稽。周围文官们见平日里威风凛凛的常将军这般窘态,有的实在憋不住,忙以袖掩面,偷笑出声。
常遇春本就面皮薄,此刻更是涨红了脸,仿若熟透的番茄,脖颈处青筋微微凸起,他把脚重重一跺,低声嘟囔道:“哼,这劳什子礼仪,比打仗还难缠!俺手脚都不听使唤了,真真是要憋死俺!” 说罢,满心不自在地撇了撇嘴。
一旁的徐达身着一袭银甲,英气逼人,身姿挺拔如松,见好友如此窘迫,忍不住笑着打趣:“常将军,莫急莫急。这朝堂礼仪便是朝堂的规矩,咱既食君禄,承蒙陛下隆恩,得以封官拜爵,就得守这规矩。你平日里战场上那般机灵勇猛,多练练,这点小坎儿总能跨过去,上手绝非难事。”
这话刚落,正巧朱元璋身着一袭暗纹黑袍,步履悠然却又透着难以言喻的威严,背着手踱步前来巡查。那黑袍质地厚实,纹路仿若暗夜星河,低调而神秘,随着他的走动,隐隐泛出幽光,似在无声诉说着帝王的深沉心思。朱元璋身姿挺拔,面庞冷峻如刀削斧凿一般,每一道轮廓都彰显着历经沧桑后的坚毅,双眸狭长深邃,目光仿若寒星,透着洞察一切的锐利,仿若世间万事万物皆逃不过他的法眼。他脚步沉稳,落脚无声,仿若踏云而来的隐世高人,须臾间,已然悄无声息地走到常遇春身边。
朱元璋微微仰头,眼神瞬间柔和了些许,抬手轻轻拍了拍常遇春厚实的肩膀,那手掌宽厚温热,带着不容置疑的安抚力量。他语重心长道:“常将军啊,朕瞧你这模样,便知你着实不习惯这些繁文缛节。” 说罢,朱元璋微微眯起眼,似陷入往昔回忆,缓声道:“想当年,朕与你等一众兄弟,还只是被乱世裹挟、求生存的草莽豪杰。咱们一同出生入死,驰骋沙场,每一战皆是背水一战、九死一生呐!还记得攻打集庆之时,敌军重兵把守,城防固若金汤,箭矢如雨般倾泻,炮火轰鸣震耳欲聋,旁人皆心生怯意,唯有你常遇春,手提双刀,一马当先,如入无人之境,硬生生杀出一条血路,为大军撕开攻城缺口,那股子勇猛无畏的劲头,朕至今记忆犹新,何等畅快淋漓!”
常遇春听到此处,眼眶微微泛红,往昔峥嵘岁月涌上心头,瓮声瓮气回道:“陛下,那些日子虽险象环生,却也是俺这辈子最痛快的时候!跟兄弟们并肩作战,脑袋一热,啥都不怕了,就想着多杀几个敌军,为陛下夺下城池。哪像如今,对着这些弯弯绕绕的礼仪,俺这脑袋直发懵。”
朱元璋嘴角勾起一抹淡笑,继而神色一肃:“可如今大明开国,万象更新,已非往昔乱世。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呐,再不可如往昔那般随性而为。常将军,你为大明立下赫赫战功,淮西二十四将里头,论勇猛,谁不知道你常遇春!民间百姓茶余饭后,皆传颂你的威名,街头小儿听闻你的事迹,都把你视作顶天立地的大英雄,盼着长大后能如你一般报效国家。”
常遇春挠挠头,脸上泛起一丝羞赧,呐呐道:“陛下谬赞了,俺不过是做了分内之事,全靠兄弟们帮扶,还有陛下英明指挥,才有那些战功。”
朱元璋轻轻摇头,目光诚挚地看着常遇春:“这绝非谬赞,是你实打实挣来的荣耀。但朕要的不只是能打仗的猛将,更是能为天下表率的股肱之臣。若是连礼仪都学好了,往后朝堂之上,百官见你言行有礼,自会效仿;民间之中,百姓瞧着你这位大英雄都恪守规矩,更会尊崇礼教、上行下效,你定能成为群臣表率,让天下人都看到我大明将士不仅能打仗,还懂规矩、有素养。常将军,此事于国于民,意义非凡呐,你可明白朕的苦心?”
常遇春重重地点头,双手握拳,一脸坚定道:“陛下,俺明白了!您放心,俺虽粗笨,但下定了决心,往后一定日夜苦练,绝不让您失望!朝堂上、百姓前,俺定把这礼仪学好、做好,给大伙立个好样子。”
朱元璋面露欣慰之色,再次拍了拍常遇春肩膀:“好!朕信得过你。往后若遇难处,只管说与朕听,朕为你兜底。” 言罢,他又环顾在场众人,高声道:“诸位爱卿,礼仪乃国之颜面、民之风化,望都能如常将军这般用心。” 众人皆齐声应和:“遵旨!”
此后,常遇春仿若脱胎换骨,变了个人似的,将那股子战场上的拼劲全然倾注到了研习礼仪这件事儿上。每日,天边星辰尚闪烁微光、夜幕还未全然褪去,浓稠如墨的夜色才刚被曙光撕开一丝缝隙,常遇春的营帐中便已传出轻微响动。他一睁眼,全然没了往昔睡醒后的慵懒劲儿,眼神中透着一股前所未有的决绝,二话不说,利落地起身洗漱。
洗漱完毕,穿戴整齐后的常遇春站在营帐内那面铜镜前,身姿挺拔,神情专注得好似即将奔赴一场生死决战。只见他缓缓抬起双手,开始模拟朝堂朝拜的动作,一会儿皱眉,眉心拧成个深深的 “川” 字,紧盯着自已微微颤抖、姿势稍显笨拙的双手,嘴里嘟囔着:“这手咋就不听使唤,高了,低了,啧!” 边说着边用力纠正手势,反复调整手掌的角度与高度,力求做到标准无误;一会儿又念念有词,轻声背诵行礼步骤:“拱手齐眉,躬身九十度,左脚向前迈一步……” 语速极快,像是生怕自已忘掉哪个关键环节,稍有不对,便重重叹口气,满脸懊恼,毫不犹豫地重头再来。
白日里,操练场的营帐空地处更是热闹非凡,常遇春扯着他那标志性的大嗓门,把麾下那群五大三粗、平日里只知舞刀弄枪的将士们召集过来。将士们起初听闻要学礼仪,皆是满脸不情愿,叫苦不迭。一个身形壮硕、满脸络腮胡的老兵,苦着脸抱怨道:“将军啊,咱战场上杀敌不含糊,摆弄这些文绉绉的东西,实在是为难咱呐!” 众人纷纷附和,嘈杂声此起彼伏。
常遇春听了,脸瞬间涨得通红,瞪大了铜铃般的双眼,佯装发怒,上前一步,大手重重地拍在兵器架上,“哐当” 一声巨响,震得众人瞬间噤声。他吼道:“都给俺打起精神!平日里战场上的威风劲儿哪去了?陛下看重咱,才把这研习礼仪的重任交给咱们,这是荣耀,也是军令!谁要是偷懒,军法处置,绝不姑息!” 说罢,目光如炬,一一扫过众人,眼神里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众人见常遇春动了真格,哪还敢懈怠,皆咬着牙,硬着头皮苦练起来。练着练着,相互间还较上了劲,时不时攀比纠正:“你那步子迈小了!”“哟,你行礼时手咋还晃悠呢!” 常遇春在一旁来回巡视,不时亲自上手示范,耐心指导:“来,看俺,手臂伸直,别弯曲,稳住!”
时日一久,成效斐然。常遇春举手投足间竟也有了几分儒雅气度,以往莽撞的大步流星,如今换成了沉稳有度的步伐;原本生硬粗拙的行礼手势,变得规范利落、行云流水。再入朝时,朝堂上百官云集,众人目光纷纷投向常遇春。只见他气定神闲,行礼之时,动作优雅舒展,一气呵成,朝堂礼仪完成得无可挑剔。文官们交头接耳,啧啧称奇:“这常将军,真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呐!”“可不是嘛,昔日猛将如今礼仪也这般娴熟,实乃我大明之福。”
朱元璋高坐龙椅之上,原本冷峻的面庞此刻也泛起一丝笑意,眼中满是欣慰与赞许,微微颔首道:“常将军果真不负朕望,礼仪学得这般出色,往后定能为群臣楷模。” 常遇春听闻,上前一步,恭敬跪地,拱手谢恩:“多谢陛下夸奖,全赖陛下提点督促,臣定当再接再厉,不负圣恩。” 朱元璋摆摆手,笑道:“起身吧,望诸爱卿皆能以常将军为榜样,恪守礼仪,共助大明昌盛。” 此后,常遇春这份用心研习礼仪之举,仿若一阵春风,吹遍军营与朝堂,激励着众人纷纷效仿,潜心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