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站在大都城外的校场边,望着远处尘土飞扬的演练场地。风卷起他的皮帽边缘,露出一双深邃而沉稳的眼眸。他身旁是伯颜与刘秉忠,两人正低声交谈着什么,神情凝重。
“前几日使者从临安回来,虽未达成实质性的和议,但至少让南宋那边松动了口风。”刘秉忠开口道,“若能再加一把火,或许能促成真正的对话。”
“可我们不能将希望全寄托在谈判桌上。”忽必烈缓缓说道,“和平需以实力为后盾,若无强军,便无话语权。”
伯颜点头:“殿下说得是。我军虽己南下至襄阳一线,但攻城器械仍显不足,尤其面对坚固城墙时,损失不小。”
忽必烈负手而立,目光扫过演练场上正在操练的新式弓弩部队。那些士兵手持一种比传统蒙古长弓更长、拉力更强的复合弓,箭矢破空之声清脆利落,穿透力极强。
“这是新式战具?”他问。
“正是。”一旁的工匠头领上前一步,拱手道,“此弓由西域木料与牛角制成,射程可达西百步,且威力不减。”
“很好。”忽必烈满意地点头,“但仅靠弓弩还不够。我们需要更多能在攻城战中发挥作用的器械。”
当天夜里,忽必烈召集了一批来自不同地域的工匠、学者与军事将领,在王帐内展开一场关于军事技术革新的会议。这些人中,有来自中原的铁匠,也有来自波斯的工程师,甚至还有曾服务于金国的火器专家。
“战争己不再是单纯骑射的时代。”忽必烈坐在主位上,语气坚定,“我们要打造一支既能野战又能攻坚的军队,而这需要你们的帮助。”
一位年长的汉人工匠率先发言:“殿下所言极是。我等近来尝试改良投石机,使其更为轻便,便于运输,同时提升投掷距离与精准度。”
“说下去。”忽必烈示意他继续。
“以往投石机笨重难行,需数十人拖拽,且难以在复杂地形使用。我们设计了一种折叠式底座,可在战场快速组装,且发射臂采用双层结构,增强弹力。”
“这倒是个好主意。”伯颜插话,“若真能实现,攻城战的效率将大大提升。”
另一位来自波斯的技师则展示了一种新型火药配方,并提出制造小型爆炸装置的想法。“此物名为‘雷丸’,可藏于地道或埋设于城墙之下,引爆后足以摧毁一段城墙。”
众人闻言皆露惊色,连忽必烈也微微挑眉。
“你的意思是……用火药首接炸开敌军防御?”
“正是。”那技师点头,“我曾在巴格达见过类似的武器,只是规模较小。若能加以改进,用于大规模攻城,效果将不可估量。”
忽必烈沉思片刻,随后拍案而起:“好!那就从现在开始,集中资源,全力研发这些新技术。我要看到一支装备精良、战术灵活的军队。”
随着命令下达,各地工匠坊纷纷行动起来。大都城外设立了一个专门的研发营地,昼夜灯火通明,铁锤敲击声与火药试爆声此起彼伏。
数日后,忽必烈亲自前往营地视察。
刚踏入营门,迎面便是一阵浓烈的硫磺味。几名工匠正围在一个巨大的铁炉前,熔炼某种金属材料。另一侧,则有一队士兵在测试新型刀剑——这些刀刃锋利异常,砍断木桩如同切豆腐一般轻松。
“这是用新法淬火的钢刃。”一名年轻军官递上一把长刀,“不仅锋利,而且韧性极佳,不易折断。”
忽必烈接过刀,轻轻挥舞两下,果然感觉轻盈流畅。他点头赞许:“不错。这种刀可用于骑兵冲锋,也能用于近身搏杀。”
不远处,几位工匠正围绕一台崭新的投石机忙碌。他们一边调试机关,一边记录数据。
“殿下请看。”一名工匠走上前来,“这就是我们改良后的投石机,只需六人便可操作,射程比原先提升了三分之一。”
忽必烈走到器械前,仔细打量其结构。只见它底部设有滑轮,便于移动;发射臂采用双层弹簧结构,蓄力更强。工匠们随即装填一块巨石,拉动绳索,只听“轰”地一声,石块划破长空,远远落在数百步之外的靶区。
“很好。”忽必烈露出满意的笑容,“有了这样的器械,攻城之战将不再艰难。”
然而,真正让他感兴趣的,还是那位波斯技师带来的“雷丸”。
“这是一种小型火药包。”技师解释道,“可埋入地下,引爆后产生巨大冲击力,足以破坏城墙根基。”
忽必烈低头看着那枚黑色圆球,眼中闪过一丝思索之色。
“你能否演示一次?”
技师点头,带着他来到一处废弃的土墙前。他小心翼翼地将一枚“雷丸”埋入墙根,点燃引信后迅速退后。
片刻之后,一声闷响炸裂开来,土墙应声倒塌,碎石飞溅。
“厉害!”伯颜忍不住惊叹,“若将此物用于襄阳,何愁城池不下?”
忽必烈却没有立刻回应,而是转身对技师说道:“继续研究,务必确保安全性和可控性。我需要的是稳定可靠的武器,而非随时可能反噬己方的隐患。”
技师郑重地点头:“明白,殿下。”
接下来的日子里,忽必烈频繁巡视各个工坊,亲自监督武器制造进度。他甚至下令成立一个专门的军事工程司,由刘秉忠统领,负责统筹各项技术研发与实战应用。
不久后,第一支装备新式武器的先锋部队组建完成。他们在校场上进行了一场模拟攻城演练。投石机远程压制城墙守军,弓弩手掩护骑兵突进,最后由携带“雷丸”的工兵小组实施爆破,整套战术流程顺畅无比。
演练结束,忽必烈站在高台上,望着满身尘土却斗志昂扬的士兵们,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自豪感。
“这才是我要的军队。”他低声说道。
伯颜走上前来:“殿下,下一步是否要将这些新式武器投入实战?”
“当然。”忽必烈毫不犹豫,“襄阳之战己进入关键阶段,我军必须掌握主动权。让阿术带这支先锋部队南下,先试试这些新家伙的威力。”
就在此时,一名传令官匆匆奔入校场,单膝跪地:“报!临安方面传来消息,南宋己派遣使者北上,欲进一步商谈南北关系。”
忽必烈微微一笑,眼神却依旧冷峻如初。
“很好。让他们看看,我们不仅懂得讲和,也懂得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