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记忆”小组的调研报告进展顺利。为了丰富内容,芷苒除了整理大量的文献资料,还尝试着将自己对南城桥梁的感悟写成了一首小诗,名为《桥之语》,匿名发表在了南大校园网的文学版块上。她没指望有什么反响,只是抒发一下情感。
> 《桥之语》
> 石阶承载岁月,苔痕是时光的密语,
> 流水在拱券下低吟,讲述千年的潮汐。
> 钢铁的脊梁划破长空,是现代的韵律,
> 连接彼岸的,是脚步,还是期盼的距离?
> 沉默的守望者,看遍聚散依依,
> 你的身躯,是凝固的虹,是大地写给天空的情诗。
几天后,芷苒习惯性地登录校园网,想看看有没有人评论自己的小诗。点开帖子,她惊讶地发现,在她那首诗的下方,多了一张图!
那是一张钢笔画,线条极其简洁流畅,却充满了力量感和空间感。画面主体是一座古桥的拱券局部,光影处理得极为精妙,明暗交界处清晰利落,石头的质感和流水的动态仿佛要从纸上跃然而出。在拱券的阴影里,隐约勾勒出两个携手而行的小小背影。画的右下角,有一个极其简洁的签名:**SJ**。
这张画,完美地捕捉到了她诗中那种“岁月感”、“连接感”和“守望”的意境!甚至比她文字所表达的更加首观和富有冲击力!
芷苒的心跳瞬间加速。SJ……SJ……这个缩写……她几乎是颤抖着手点开了画作的详情页,然而作者信息是匿名的。
但那个画风,那种对结构和光影的精准把握……还有那个签名……除了他,还能有谁?
巨大的惊喜和难以置信的悸动席卷了她。她立刻退出校园网,点开了微信,找到那个沉寂了几天的对话框。指尖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她深吸一口气,打下了一行字:
> 芷苒:校园网那首诗下面的画……是你画的吗?
发送。
时间仿佛变得格外漫长。她紧紧盯着手机屏幕,心脏在胸腔里剧烈地跳动,像揣着一只不安分的小鹿。
大约过了两三分钟,屏幕上方终于出现了“对方正在输入…”的提示。
芷苒屏住呼吸。
回复跳了出来。
> SJ:嗯。
只有一个字!但芷苒的心却像被投入滚水的蜜糖,瞬间融化沸腾!真的是他!他看到了她的诗!他还为她的诗配了画!
巨大的喜悦让她几乎要跳起来。她按捺住激动,手指飞快地打字:
> 芷苒:画得真好!特别有感觉!谢谢你!
这一次,对方的“正在输入…”持续了稍长一点时间。芷苒紧张地等待着,他会说什么?会不会觉得她大惊小怪?
新的信息来了:
> SJ:诗,很好。
诗,很好。
三个字,加一个句号。依旧是他简洁到吝啬的风格。
但芷苒却对着手机屏幕,一个人傻傻地笑了起来,眉眼弯弯,脸颊上漾开两个甜甜的酒窝。所有的紧张和忐忑都化作了蜜糖般的甜。她抱着手机,反复看着那三个字,仿佛那是世界上最动听的情话。窗外的阳光洒进来,落在她身上,暖洋洋的,一如她此刻的心情。
他喜欢她的诗。
这个认知,比任何夸奖都让她心花怒放。一种隐秘而强烈的共鸣感,在文字与线条之间悄然建立,像一座无形的桥,连接了彼此的心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