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边疆的风沙尚未洗净卞翎玉衣袍上的征尘,他便带着卫景明的推荐信,匆匆踏上了返乡参加乡试的路途。临行前,卫景明拍着他的肩膀,目光中满是期许:“卞公子此去,若能高中,他日在朝堂之上,还望能为边疆将士多进良言。”
一路颠簸,当卞翎玉站在家门前时,卞芷晴正在院中的石臼前捣着野菜。听到熟悉的脚步声,她猛然抬头,手中的木杵 “当啷” 一声掉落。数月未见,哥哥黑了、瘦了,可眼中的光芒却比从前更亮。
“哥!” 卞芷晴扑过来,泪水沾湿了他肩头褪色的补丁,“你终于回来了……”
卞翎玉揉了揉妹妹的头,从怀中掏出一块风干的牛肉 —— 这是卫家军将士们硬塞给他的干粮,“哭什么,我这不是好好的?这次回来,便是要赴那乡试之约。”
乡试之日渐近,卞翎玉将自己关在破庙中,日夜研读。案头除了科举必读书籍,还放着一卷卷边疆带回的战报。他深知,此次乡试不仅是为了个人前程,更是要让天下人看到寒门子弟的抱负与担当。
贡院门前,人头攒动。世家子弟们身着华服,成群结队地步入考场,而卞翎玉依旧穿着那件缝着梅花的旧长衫,在众人的指指点点中,昂首跨过门槛。
考场上,寂静无声,唯有笔墨在纸上沙沙作响。当看到策论题目的瞬间,卞翎玉的目光微微一凝 ——“论西北边防与民生之关系”。这题目,仿佛是为他量身定制。
他提笔蘸墨,略作思索,便在宣纸上挥毫泼墨。不同于其他考生引用圣贤之言泛泛而谈,他以亲身经历为引,将在边疆所见所闻娓娓道来:“西北之地,烽火连天,百姓既要承受战乱之苦,又要负担繁重的赋税徭役。卫家军虽拼死守护疆土,却因粮草短缺、军械陈旧而处处受制……”
写到动情处,卞翎玉的笔尖几乎要划破纸张:“边防之固,非独靠将士之勇,更需朝廷体恤民情。减免边疆赋税,广开屯田之路,让百姓安居乐业,方能为边防提供坚实后盾。此乃固本培元之策,而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法!”
考场外,主考官周正卿背着手,在廊下来回踱步。作为两朝元老,他见惯了考生们千篇一律的陈词滥调,心中早己厌倦。忽有一名衙役匆匆跑来,手中捧着一卷墨迹未干的试卷:“大人,这篇策论,您一定要过目!”
周正卿接过试卷,刚扫了一眼开头,便忍不住挑了挑眉。随着阅读的深入,他的神色愈发凝重,时而皱眉,时而点头,读到最后,竟忍不住拍案叫绝:“好!好一个‘固本培元之策’!此等见解,莫说考生,便是朝中大臣,也未必能想得如此透彻!”
他立刻叫来副考官:“速速查明,这篇文章出自何人之手?”
当得知文章作者是来自寒门的卞翎玉时,周正卿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他想起几日前,在贡院外看到的那个衣着寒酸却目光如炬的书生,心中暗自点头:“果然人不可貌相。”
放榜之日,整个县城都沸腾了。红榜前,人头攒动,议论声此起彼伏。当 “卞翎玉” 三个字出现在榜首时,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惊呼。
“这不可能!那个穷得叮当响的书生,竟成了解元?”
“听说他在策论中提出的见解,让周大人都赞不绝口!”
“看来这世道,终究还是要靠真才实学!”
而此时的卞家小院,卞芷晴正踮着脚,将一张写有 “捷报” 的红纸贴在门上。卞翎玉望着妹妹开心的模样,心中满是感慨。曾经,他们连温饱都成问题,如今,他终于用手中的笔,为自己和妹妹争得了一线生机。
消息很快传到了京城。长公主宋清婉得知卞翎玉高中解元,嘴角不自觉地扬起一抹笑意。她展开案头的奏章,上面正是关于西北边防的折子。沉思片刻,她提笔在奏章末尾写下一行小字:“西北之事,可询卞翎玉。”
与此同时,在卫家军大营,卫景明看着手中的捷报,哈哈大笑:“好!好!我就知道,卞公子绝非池中之物!来人,备酒!今日要与诸位痛饮一番!”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为卞翎玉的高中感到欣喜。在周明远的家中,这位米商之子将捷报撕得粉碎,眼中满是嫉妒与不甘:“一个穷书生而己,不过是运气好罢了!” 他的父亲却神色凝重,低声警告:“此人日后必成大器,你若再敢招惹他,当心惹祸上身!”
高中解元后的卞翎玉,并未被喜悦冲昏头脑。他深知,乡试只是开始,后面还有会试、殿试,还有更广阔的天地等着他去闯荡。夜晚,他依旧坐在窗前苦读,案头摆着的,除了书籍,还有宋清婉赠予的那卷战报。
“哥,累了就歇会儿吧。” 卞芷晴端着一碗热汤走进来,“你现在可是解元了,整个县城的人都在夸你呢!”
卞翎玉放下手中的书,接过汤碗,“解元不过是虚名,我真正想要的,是让天下寒门子弟都能有出头之日,是让边疆百姓不再受战乱之苦。” 他望向窗外的星空,目光坚定如炬。
而此时的京城,一场关于西北边防的朝会正在进行。皇帝看着手中的奏章,眉头紧锁:“诸位爱卿,对于西北之事,可有良策?”
周正卿出列,恭敬道:“陛下,臣听闻此次乡试解元卞翎玉,对西北边防颇有见解。若能将其召来,或许能为陛下分忧。”
皇帝微微颔首:“既然如此,即刻传旨,宣卞翎玉进京!”
旨意传到县城时,卞翎玉正在文渊阁与刘世昌探讨学问。看着手中的圣旨,他的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这是机遇,也是挑战。他知道,自己即将踏入一个更大的舞台,而那里,有更多的未知与考验在等着他。
临行前,卞翎玉再次来到父母的坟前。他跪在坟前,轻声说道:“爹,娘,你们看到了吗?儿子没有辜负你们的期望。此去京城,儿子定当竭尽全力,为百姓谋福祉,为国家尽忠职守。”
马车缓缓驶出县城,卞翎玉望着渐渐远去的家乡,心中默默发誓:无论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他都将一往无前。因为他的身后,有妹妹的期待,有卫将军的信任,有无数像他一样渴望改变命运的寒门子弟的目光。而他手中的笔,必将成为最锋利的武器,在这朝堂之上,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