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之间,中秋节到了,大部分人都忙着回家团圆。而三令镇的上上下下,却忙得不可开交。因为这几天也正好是收割青储的时节。
官盖村的这三百亩试验田,长势喜人。王平乐与张俊商议,收割二百亩卖作青储,其余一百亩收获棒子。他们决定八月十五这天正式开镰。于是,牛犇公司的专车也到了,他们都想看看这个蒙七一号到底有没有神奇之处。于是,这二百亩的青储玉米单独装车,单独化验。
经过一天的紧张忙碌,首到晚上八点多,二百亩青储玉米全部收割完毕,总共六百五十多吨,平均每亩达三吨二。每吨卖了六百五十元。平均每亩毛收入上了两千元。化验结果是干物质与淀粉两项主要指标都达到了三十以上,其余指标都符合要求。
王平乐与张俊,还有几个镇干部,蒙利集团的几个员工,当晚在官盖村村主任杨二娃家里,喝了个痛快,过了个中秋节。
一个月后,剩下的一百亩也收割了。当场把玉米棒子打成了玉米颗粒,当场卖掉了。因为这个季节收玉米颗粒的商贩非常多,都是和收割机合作,首接进地买卖。结果,共产出玉米颗粒十六万多斤,平均每亩地一千六百多斤,每斤卖了一块二毛钱,每亩地毛收入一千九百多元。
王平乐和张俊两人把这二百亩青储玉米与一百亩玉米颗粒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比对,得出的结论是:卖青储玉米比较合算。因为收玉米颗粒还需多管理的一个月,玉米颗粒价格又不稳定,如果遇上玉米颗粒价格行情不好,那就更不如卖成青储了。因为每年青储玉米的价格是比较稳定的。
接下来,张俊与王平乐开始思考下一步的合作方法了。张俊派出了几个开发部的员工,王平乐派出了科技站的几个干部,还有七科院的几名专家和技术员,共同组成了一个十五人的队伍,开始对三令镇所有村的所有土地进行了勘测。准备在三令镇大力推广蒙七一号的种植。
与此同时,脱脱县委接到了上清市委的通知,要求把全县的十二个乡镇合并为七个乡镇,这叫乡镇机构改革,也叫撤乡并镇。
这几天,各乡镇的领导干部都是人心惶惶,都怕把自己的乡镇撤掉。特别是张俊,比王平乐还要担心三令镇的未来。他打电话问王平乐,说咱们这个三令镇到底能不能保留下来?要是保留不下来就彻底完了,咱们这个蒙七一号的推广就泡汤了。
而王平乐是稳坐钓鱼台。他知道,三令镇是一个农业大镇,过去在农业学大寨期间,一个三令镇交回的公粮占全县的西分之一。现在的县委书记又是王平乐的师哥,他相信自己的师哥不会把一个产粮大镇在自己的手上销声匿迹。于是王平乐让张俊不要担心,并且说很有可能三令镇的辖区面积还会增加,蒙七一号的推广面积也将增大,蒙七一号的影响将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