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合院取得一系列成就的同时,何雨柱开始思考如何将四合院的成功经验复制到其他传统建筑的保护和发展中。他深知,仅仅依靠一个四合院的繁荣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让更多的传统建筑重焕生机,才能真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何雨柱决定成立一个专门的文化保护基金会,旨在筹集资金、汇聚人才,为更多的传统建筑提供保护和发展的支持。然而,成立基金会并非易事,他首先面临的就是资金筹集的难题。
虽然四合院已经有了一定的盈利,但要支撑一个基金会的运作还远远不够。何雨柱四处奔走,向社会各界人士和企业寻求赞助。一些企业家对他的想法表示赞赏,但在实际行动上却犹豫不决,担心投资回报率低或者项目不可持续。
何雨柱并没有放弃,他精心准备了详细的项目计划书和可行性报告,向潜在的赞助商展示基金会的长远规划和社会价值。经过无数次的拜访和洽谈,终于有几家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表示愿意提供资金支持。
资金问题稍有缓解,人才招募又成为了新的挑战。文化保护领域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才,而这样的人才在市场上十分稀缺。何雨柱通过网络招聘、行业推荐等多种渠道,广泛寻找志同道合的专业人士。
但很多应聘者对基金会的发展前景和工作条件存在疑虑,有些人甚至在面试后选择了其他更稳定的工作。何雨柱深知人才的重要性,他亲自与每一位应聘者沟通,分享自已的愿景和使命,同时为入职的员工提供良好的培训和发展机会。
经过不懈的努力,基金会终于组建起了一支初步的团队。但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如何确定保护和发展的项目成为了摆在何雨柱面前的一道难题。
全国各地有众多的传统建筑需要帮助,而基金会的资源有限,必须要做出精准的选择。何雨柱带领团队深入各地进行调研,评估每一个项目的历史价值、现状和发展潜力。
在调研过程中,他们遇到了各种复杂的情况。有些地方政府对保护工作不够重视,有些传统建筑产权不明晰,还有些地方存在着严重的破坏和损毁。
何雨柱积极与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争取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同时,通过法律手段解决产权纠纷,确保保护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经过艰苦的努力,基金会终于确定了第一批保护和发展的项目。然而,项目的实施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施工过程中遇到了技术难题,材料采购出现了质量问题,还有一些当地居民对项目不理解、不支持。
何雨柱始终坚守在一线,与施工团队、专家学者共同研究解决方案。他耐心地向居民解释项目的意义和好处,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在克服了重重困难后,第一个保护项目终于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原本破旧的传统建筑经过修缮和改造,重新展现出了昔日的风采,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文化爱好者的关注。
这一成功案例为基金会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也吸引了更多的社会关注和支持。但何雨柱知道,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还有更多的传统建筑等待着他们去拯救和发展。
就在基金会的工作稳步推进的时候,何雨柱发现了一个潜在的危机。随着项目的增多,管理难度越来越大,内部的沟通和协调出现了问题,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甚至出现了一些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的情况。
何雨柱立即组织团队进行内部整顿,优化管理流程,明确职责分工,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同时,引入先进的项目管理软件,提高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和改进,基金会的内部管理逐渐走上正轨,工作效率大幅提高。
然而,新的挑战又接踵而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文化保护的理念和方法也在不断更新。何雨柱意识到,基金会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和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
他组织团队成员参加国内外的文化保护研讨会和培训课程,学习最新的理论和技术。同时,鼓励团队成员开展自主研究和创新实践,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文化保护模式。
在这个过程中,何雨柱遇到了一些保守势力的质疑和反对。他们认为传统的保护方法已经足够,不需要进行过多的创新和尝试。
何雨柱坚定地回应道:“时代在进步,我们不能固步自封。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在何雨柱的坚持和努力下,基金会逐渐成为了国内文化保护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为众多传统建筑的保护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