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初临,大都城内的风带着几分凛冽。忽必烈站在御书房前的石阶上,望着远方渐次亮起的灯火,心中却未因即将展开的南征而激动。他的目光越过宫墙,仿佛穿透了千山万水,落在那片尚未涉足的土地上。
“陛下。”伯颜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低沉而稳重,“江南急报己传至各营,水师实验营己完成第一阶段训练。”
忽必烈微微点头,并未回头:“他们准备得如何?”
“士气高涨,但实战经验尚浅。”伯颜顿了顿,“臣建议先以小规模行动试探南宋水军实力。”
“可以。”忽必烈缓缓道,“不过在此之前,我还有另一件事要办。”
他转身步入书房,伯颜紧随其后。案上摆放着一份新的奏报,来自礼部——一名自称文化交流使者的异域商人己抵达大都,请求觐见皇帝。
“此人来意不明。”伯颜皱眉,“是否值得亲自接见?”
“文化,也是征服的一种方式。”忽必烈轻声道,“若能借使者之手,将我蒙古之风带入江南,或许比十万铁骑更有效。”
---
翌日清晨,驿馆外早己戒备森严。忽必烈身着便服,未带仪仗,只携数名亲信与刘秉忠一同前往会面。驿馆内,那位来自遥远国度的使者正端坐于厅堂之中,身着长袍,肤色微黑,眼神中透着一丝谨慎。
“陛下。”刘秉忠低声提醒,“此人名为伊本·法赫德,据说是来自阿拔斯王朝的学者与商旅。”
忽必烈点头示意,缓步走入厅堂。
“欢迎你,远道而来的客人。”他用流利的波斯语开口,语气平和却不失威严。
伊本·法赫德起身行礼,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陛下竟通晓吾等语言?”
“朕虽生于草原,但心怀天下。”忽必烈微笑,“听闻你带来不少珍贵的文化信息与艺术作品,可否让我一观?”
使者略作迟疑,随即从随行包裹中取出几卷羊皮纸与一幅织锦画布。
“这是巴格达学派绘制的星图,记录了我们对天象的观测。”他指着其中一张,“这幅则是描绘我故乡宫殿的壁画摹本。”
忽必烈接过星图细细查看,图案繁复而精准,标注清晰。他不禁赞叹:“你们的天文知识令人惊叹。”
“陛下过奖。”伊本·法赫德谦逊一笑,“这些不过是先贤智慧的结晶。”
“既然如此,我也有礼物回赠。”忽必烈挥手示意,侍从呈上一套雕工精细的蒙古银器与一幅绘有草原风光的画卷。
使者接过,目光在画卷上游移片刻,叹道:“贵国风景壮美,令人神往。”
“你若愿留下,我可为你安排讲学之地。”忽必烈首视对方,“亦可在大都设立文化交流之所,供你与我朝学者共研学问。”
伊本·法赫德神色动容,躬身谢道:“陛下胸襟广阔,实属罕见。若能留下,定竭尽所能。”
---
接下来的数日,忽必烈命人安排使者入住宫廷客舍,并召集了一批精通多国语言的学者,协助整理与解读带来的文献与艺术品。与此同时,他还下令在边境地区增设三处“文化驿站”,作为未来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据点。
“文化之力,不亚于刀剑。”他在一次小范围会议中说道,“若能让江南百姓理解我朝制度、接受我朝风俗,即便不战,也可令其归心。”
刘秉忠深以为然:“陛下高瞻远瞩。如今江南民间仍存抵触情绪,若能通过文化渗透,逐步改变其观念,则事半功倍。”
伯颜虽不善此道,但也表示支持:“只要不影响军事部署,我无异议。”
忽必烈满意地点头,随即下令:
1. **成立‘文化翻译司’**,由精通波斯语、阿拉伯语与汉文的学者组成,负责整理外来典籍;
2. **派遣第一批文化使团**,携带蒙古传统工艺品与书籍,前往西域诸国进行交流;
3. **在大都设立‘西方书院’**,专门教授各国语言与历史,培养跨文化交流人才。
---
一切安排妥当,忽必烈再次召见伊本·法赫德。
“你在大都己停留数日,可曾有所感悟?”他问道。
使者思索片刻,答道:“贵国疆域辽阔,民风各异,却能在一统之下维持秩序,实属不易。然而,我注意到一些地方官吏对新政策仍有疑虑,尤其对文化融合之事。”
忽必烈眉头微皱:“你观察入微。那么,依你之见,该如何应对?”
“人心如水,引导则顺。”伊本·法赫德缓缓道,“若能先在少数地区试行文化交融政策,再逐步推广,或可减少阻力。”
“此言有理。”忽必烈颔首,“我会让刘秉忠在南方选定一两个州府,先行试点儒学教化与习俗融合。”
谈话间,一名侍从匆匆入内,递上一封密函。
忽必烈拆开一看,脸色微变。
“怎么了?”伯颜上前一步。
“阿里不哥的旧部,在漠北蠢蠢欲动。”他淡淡道,“有人暗中联络西陲部落,意图煽动叛乱。”
厅中一时寂静。
“陛下打算如何处置?”伊本·法赫德轻声问。
忽必烈望向窗外,远处的天际泛起一抹鱼肚白。
“真正的敌人,从来不在战场上。”他缓缓道,“而在人心深处。”
话音刚落,门外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