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事厅外的风雪尚未停歇,忽必烈己披上战甲,亲自前往校场督军。伯颜率部连夜出发,奔赴西北前线,与塔察儿的主力部队展开正面交锋。与此同时,京城内人心未定,谣言虽被遏制,但暗流仍在涌动。
次日清晨,一封加盖火漆印的诏令传遍各王府、宗亲府邸,内容简明而威严:三日后于大都皇城正殿召开宗亲大会,所有王公贵族、重臣将领务必准时出席,不得缺席。
消息一出,朝野震动。有人猜测这是忽必烈要清算政敌,也有人认为他将借此机会巩固权力。更有甚者,私下议论是否会有新的风暴降临。
就在诏令下达的当晚,皇宫东侧的一处偏殿灯火通明。刘秉忠坐在案前,翻阅着几日前从驿站遗址带回的符号拓片,眉头紧锁。这些符号既非蒙古文字,也不属于汉文体系,似乎隐藏着某种密码。他将拓片铺展在桌上,对照之前从伪造账本中提取的笔迹样本,试图找出关联。
门外传来轻微的脚步声,速不台步入殿中,神色凝重。
“王爷们都收到了诏令。”他说,“不过有几位态度犹豫。”
“哪几位?”刘秉忠头也不抬地问。
“阿鲁台、乌尔善、还有察合台的后人图鲁布。”速不台顿了顿,“他们担心这次大会是冲着他们来的。”
刘秉忠放下手中的毛笔,缓缓起身:“陛下并非要清算旧怨,而是要让所有人看清真相。若他们连这点信任都没有,又如何辅佐帝国?”
“我明白。”速不台点头,“我己经派人去劝说他们,也承诺会让他们亲眼看到证据。”
刘秉忠沉吟片刻,道:“告诉他们,陛下不会冤枉一个好人,也不会放过一个坏人。”
三日后,皇城正殿内,金碧辉煌的大厅里挤满了身着华服的宗亲和将领。众人分列两旁,神情各异。忽必烈端坐龙椅之上,目光扫过全场,最后落在几个面色阴沉的王爷身上。。。
风雪未息,伯颜己率军奔赴西北前线。皇城之内,忽必烈立于龙椅之上,目光如炬,刚刚结束的宗亲大会令整个朝廷震动。塔察儿与乌勒吉勾结谋反的消息一经揭露,朝堂上下顿时陷入紧张氛围。
但阴谋尚未终结。
次日清晨,忽必烈召见刘秉忠、速不台等心腹重臣,命其彻查黑手背后隐藏的势力网络。诏令下达,由刘秉忠牵头,成立审查小组,对所有涉事人员展开分类甄别。
“眼下最要紧的是厘清罪行轻重。”刘秉忠站在案前,手中握着一卷卷从驿站遗址中搜出的文书,“这些人中,有被胁迫者,也有主动参与之人,不可一概而论。”
“可若处理不当,反倒会激起内部动荡。”速不台皱眉道,“己有几位王爷私下表示不满,认为陛下此举过于严苛。”
“稳定胜于一切。”忽必烈沉声道,“朕要的是真相,不是妥协。”
他起身踱步至窗前,望着外头纷飞的雪花,语气坚定:“凡牵涉其中者,不论身份高低,皆需接受调查。若有证据确凿之罪犯,当依法处置;若仅是受人蒙蔽者,则给予改过机会。”
此言一出,殿内众人皆感压力倍增。
三日后,审查小组初步完成分类工作。名单上赫然列着数十个名字,既有王府幕僚,也有边疆将领,甚至还有几位曾随成吉思汗征战的老将。每一人都牵扯着不同的背景与关系网。
“有些名字,恐怕连家族长辈都难以轻易处置。”速不台低声提醒。
“那就先与他们沟通。”忽必烈道,“让他们明白,这不是清算旧账,而是为了帝国的未来。”
与此同时,忽必烈亲自召见了几位德高望重的家族长老,向他们解释此次行动的意义。
“陛下所虑极是。”一位年迈的长者点头,“只是有些人情世故,还需顾及。”
“朕知道。”忽必烈道,“但若一味讲情面,只会让帝国陷入更深的危机。请诸位理解,也请支持。”
几番劝说之下,几位长老终于答应不再干预,任由朝廷依法处置。
然而,就在审查接近尾声之际,一份意外的发现再次掀起波澜。
在整理证据的过程中,一名文书官无意间发现,某份伪造账本上的字迹,竟与一名不起眼的家族边缘成员极为相似。此人名叫巴图尔,原为一介牧民,后因机缘巧合进入王府担任抄录文书的小吏。
“此人看似无足轻重,却知晓许多内幕。”刘秉忠翻阅着记录,眉头紧锁,“若能从他口中问出更多线索,或许能揭开更大的幕后黑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