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大帝忽必烈
元大帝忽必烈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元大帝忽必烈 > 第6章 学习多元文化

第6章 学习多元文化

加入书架
书名:
元大帝忽必烈
作者:
丽娜来到
本章字数:
4450
更新时间:
2025-06-12

夜色如墨,草原上风声呼啸。忽必烈与刘秉忠并肩而行,马蹄踏碎了薄霜。自那日擒获盗贼、震慑阿里不哥之后,他的威望在族中悄然上升,连那些曾对他心存疑虑的长老也开始主动前来议事。

“王子如今己是众望所归。”刘秉忠轻声道,“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忽必烈点头,目光投向远方:“我己能稳住内部,下一步,是开疆拓土。”

“可若只是征服,却无法长治久安。”刘秉忠道,“中原之地,非力所能服。唯有通其礼、明其义,方能长久。”

忽必烈沉思片刻,缓缓开口:“你说得对。我想学他们的文化,不只是为了统治,更是为了理解。”

回主营后,忽必烈召集身边谋士,命人搜集各地典籍。他命人从汉地请来儒生,又派遣使者前往西方和中东,寻找精通异域文化的学者。他亲自审阅每一份书卷,日夜研读,力求在最短时间内掌握不同文明的精髓。

最初接触儒家经典时,忽必烈便觉吃力。《论语》《孟子》言辞精微,字句之间蕴藏深意,远非他习惯的首截了当的蒙古语言所能比拟。但他并未退缩,而是每日抽出两个时辰,与刘秉忠一同研习。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某日,忽必烈念着《论语》中的句子,眉头紧锁,“这‘本’到底是什么?”

刘秉忠微笑道:“是根本,是治理天下的根基。儒家讲仁政,重教化,若王子欲统天下,不可不知此理。”

忽必烈沉吟良久,终于点头:“我明白了。一个国家要稳固,必须有制度、有秩序、有信仰。”

随着学习深入,他对中原的政治体系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他开始思考如何将这些理念融入蒙古的治理之中。每当有所领悟,他都会记下,交由刘秉忠整理成策。

与此同时,来自西方的传教士也抵达主营。他们带来了十字架与圣经,用拉丁文讲述耶稣的故事。忽必烈听得很认真,虽然对某些宗教术语感到困惑,但他仍鼓励他们多讲,自己则不断发问。

“你们说上帝创造了天地万物?”他望着传教士,“那他是如何造人的?”

“按照自己的形象。”传教士答道。

“那么,我们蒙古人也是照着他模样造的?”忽必烈笑问。

传教士一时语塞,不知该如何回答。

忽必烈摆手示意不必拘谨:“我只是好奇。你们的信仰,自有其道理。我愿倾听。”

几日后,他召见随军翻译,命他们将圣经部分内容译为蒙古语,并亲自批注其中与蒙古传统相符的部分。他认为,宗教虽不同,但皆可作为教化百姓、稳定社会的工具。

就在他沉浸于基督教文化的同时,中东的学者也带着古兰经与伊斯兰法典抵达主营。他们身穿长袍,头戴白巾,举止庄重。忽必烈设宴款待,亲自询问他们的信仰与律法。

“你们为何不吃猪肉?”他问道。

“因为那是不洁之物。”学者答。

“可我们在草原上,常以猪骨祭天。”忽必烈皱眉。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习俗。”学者温和回应,“重要的是尊重彼此,而非强求一致。”

这句话让忽必烈陷入沉思。他意识到,文化并非简单的对错,而是适应环境、塑造社会的方式。他开始鼓励蒙古贵族学习阿拉伯数字与商业规则,以便将来与中东进行贸易往来。

一段时间后,忽必烈召集各部首领,在主营大帐中举行一场特别的会议。

“诸位可知,我近日在做什么?”他环视众人。

有人摇头,有人猜测:“是在练兵?”

“是在结盟?”另一人说道。

忽必烈笑了笑:“我在读书。”

众人一愣。

“我在读中原的《尚书》,也在看西方的圣经,还在听中东的学者讲他们的律法。”他顿了顿,语气坚定,“我要了解每一个地方的文化,才能真正懂得如何治理这片广袤的土地。”

帐中一片寂静。

“王子是要……”一名年长者迟疑开口,“融合西方?”

“正是。”忽必烈目光灼灼,“若只靠刀剑,终难长久。唯有理解、接纳、引导,才能使万民归心。”

刘秉忠在一旁轻轻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欣慰。

会议结束后,忽必烈单独留下了几名年轻的将领,对他们说道:“你们也要去学。无论是文字、礼仪,还是法律、信仰,都要了解。”

“可我们是战士。”一名将领不解。

“战士也需要懂人心。”忽必烈道,“否则,即便胜了,也只是短暂的胜利。”

几日后,忽必烈亲自带领一支小队,前往边境的一座城池。那里居住着许多汉人、波斯人和阿拉伯商人。他换上便装,混入集市,观察人们的言行举止,甚至亲自与商贩交谈,了解他们的生活习俗。

他发现,汉人重礼节,波斯人善经商,阿拉伯人则信守契约。这些差异让他更加坚信,多元文化并非阻碍,而是财富。

回到主营后,他命人修建一座学堂,专门用来教授不同语言与文化。他亲自挑选讲师,规定凡是有志于仕途的蒙古子弟,都必须在此学习三年。

这一举措在草原上引起不小震动。一些保守派贵族私下议论:“王子是不是太过于偏重汉人那一套了?”

但也有人表示支持:“这才是真正的王者之道。”

忽必烈并不在意流言,他心中己有方向。他知道,只有真正理解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才能让他们心甘情愿地臣服。

夜晚,营帐内烛火摇曳。忽必烈翻阅着一本新译的《孟子》,刘秉忠站在一旁,静静等待。

“你觉得,我这样做的路,走得对吗?”忽必烈忽然问道。

刘秉忠没有立刻回答,而是走到窗前,望着夜空中闪烁的星辰。

“天下的路,从来不止一条。”他缓缓道,“但真正能走得远的,是那些愿意低头去看脚下土地的人。”

忽必烈抬头看他,眼中透出一丝思索。

“你认为,我还该学什么?”他问。

刘秉忠转身,嘴角浮现一抹笑意:“接下来,你或许该学——如何让不同的声音,最终汇聚成同一个方向。”

忽必烈沉默片刻,随即展颜一笑。

“那就从明天开始。”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