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逸风深知,那封密信带来的绝不是简单的警告,而是暴风雨来临前的预兆。他立刻召集县衙中的心腹,在密室里召开紧急会议。摇曳的烛光映照着众人严肃的面庞,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拧出水来。
“诸位,朝中保守势力贼心不死,正在暗处谋划着新一轮的阻碍。”沈逸风的声音低沉却有力,“我们必须未雨绸缪,不能让他们得逞。”
赵武一拳砸在桌子上,怒目圆睁:“这些人真是可恶至极!大人,我们跟他们拼了!”
沈逸风摆了摆手,神色冷静:“冲动解决不了问题。他们既然在暗中行动,我们就要以静制动,先摸清他们的意图和计划。王仁,你立刻安排可靠的眼线,密切关注京城的一举一动,尤其是那些保守势力官员的动向,一旦有消息,马上向我汇报。”
王仁点头应道:“是,大人,我这就去办。”
“赵武,你加强县衙的安保,同时训练衙役,提升他们的应变能力。”沈逸风继续吩咐,“另外,暗中留意清平县内是否有与京城保守势力勾结的迹象,一旦发现,绝不姑息。”
赵武领命而去。沈逸风又与其他官员商讨了一些应对之策,首到深夜,会议才结束。
接下来的日子里,沈逸风表面上依旧有条不紊地推进新政,可内心却时刻紧绷着。几天后,王仁匆匆赶来,神色慌张:“大人,京城传来消息,保守势力联合了几位朝中重臣,准备以清平县新政实施中存在‘浪费资源’和‘管理不善’为由,向皇帝进谏,要求对清平县的新政进行全面审查,甚至可能会暂停新政推行。”
沈逸风脸色一沉:“果然不出我所料。他们这是想借皇帝之手,给我们致命一击。”
他沉思片刻,迅速做出决定:“王仁,你马上整理清平县新政推行以来的详细账目和成果报告,要做到数据准确、条理清晰,证明我们并没有浪费资源,新政成效显著。我则写一封奏章,详细阐述新政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在推行过程中的努力和成果,反驳他们的污蔑。”
两人立刻行动起来。沈逸风奋笔疾书,将新政推行的点点滴滴,从最初的艰难起步到如今的初步成效,都一一写进奏章里。他言辞恳切,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新政的坚定信念和对百姓的深切关怀。
与此同时,赵武在清平县内的调查也有了发现。他抓到了几个形迹可疑的人,经过审讯,得知他们是受京城保守势力指使,在清平县搜集所谓的“新政负面证据”,企图歪曲事实,为保守势力的弹劾提供材料。
沈逸风得知此事后,怒不可遏:“把这些人押入大牢,严加看管。他们的供词,将成为我们反击的有力证据。”
就在沈逸风等人紧锣密鼓地准备应对之策时,京城那边又传来了更糟糕的消息。保守势力买通了一些言官,在朝堂上大肆弹劾沈逸风,说他在清平县独断专行,打着新政的旗号中饱私囊,导致新政推行混乱不堪。一时间,朝堂上议论纷纷,皇帝也被这些言论弄得有些动摇。
沈逸风得知朝堂上的变故后,心急如焚。他知道,此刻必须尽快将准备好的材料呈递给皇帝,让皇帝了解事情的真相。他选派了一位办事干练的衙役,带着奏章和账目报告,快马加鞭送往京城。
然而,衙役出发后不久,便遭遇了一伙神秘人的袭击。神秘人手段狠辣,试图抢夺衙役携带的材料。幸好衙役身手敏捷,在一番激烈的搏斗后,他虽然身负重伤,但还是成功摆脱了神秘人,将材料送到了京城一位支持新政的大臣手中。
这位大臣得知情况后,立刻进宫面见皇帝,将沈逸风准备的材料呈给皇帝,并为沈逸风据理力争。皇帝看完材料,又听了大臣的陈述,心中的疑虑渐渐消除。
而此时,沈逸风在清平县也没有闲着。他决定主动出击,组织百姓联名上书,表达对新政的支持和对沈逸风的信任。百姓们纷纷响应,一时间,一封封饱含真情的联名信如雪片般飞向京城。
朝堂之上,支持新政和反对新政的两派大臣争论得面红耳赤。就在局势陷入僵局之时,皇帝终于做出了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