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赐第二次来到麻省理工大学,这次是独闯麻省,两个月后,恩赐站在MIT的Koch生物学研究中心走廊,手里攥着刚被退回的论文修改意见。导师安德森教授用红笔在扉页批注:
"实验设计存在严重文化偏见,建议重做全部数据。——A.Anderson"
走廊对面,实验室的美国同学们正聚在一起喝咖啡,看到她时故意提高音量:
"听说中国学生都擅长数据造假?"
"她那个哈佛抗疫经历肯定是蹭周明的成果。"
恩赐咬紧下唇,指甲深深掐进掌心。三个月前她满怀憧憬来到MIT,如今却连实验室门禁卡都被无故停用了三次。
波士顿凌晨两点,恩赐蜷缩在留学生公寓的角落,电脑屏幕上是周明陪她熬红的双眼。
"他们把Western Blot结果全否定了......"恩赐声音沙哑,屏幕上共享的PPT写满批注,"说我的样本处理方式不符合'国际标准'。"
周明突然放大她实验笔记的某页:"等等,你这里写的'黄芩+金银花提取物抑菌率62%'是怎么回事?"
"那是我记录的家乡偏方,"恩赐疲惫地揉眼睛,"小时候村里的周大夫用这个治肺炎,我就顺手做了组对照实验......"
周明的眼睛突然亮起来:"把数据发我!"
第二天清晨,恩赐被急促的敲门声惊醒。安德森教授罕见地亲自来到她的公寓,手里举着一份化验单。
"你笔记本第37页的配方,"老教授声音发颤,"对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达到68%,而且没有产生耐药性!"
原来周明连夜联系了北京协和的院士团队,用更精密的质谱仪重新分析了她的草药数据。结果震惊了所有人——那个被嘲笑为"巫医偏方"的配方里,竟含有三种全新结构的抗菌化合物!
当恩赐再次走进实验室时,所有人的眼神都变了。安德森教授亲自为她刷卡开门:
"张,我们需要谈谈这个配方的分子机制。"
曾经刁难她的博士后讪笑着递来咖啡:"我一首觉得东方医学很神秘......"
恩赐接过咖啡,平静地打开笔记本:"让我们从黄芩苷的羟基修饰开始讲起。"
论文顺利通过的那天,恩赐收到一个从北京寄来的包裹。拆开层层保护膜,里面是个手工打造的青铜药碾——正是她家乡用来研磨草药的那种。
底座刻着两行小字:
**"科学无国界**
**智慧在民间"**
包裹里还有张字条:"等你回来,我们一起建个'乡土医药数据库'。——周明"
就在恩赐准备毕业答辩时,实验室的服务器突然遭到黑客攻击。她苦心整理的中药活性成分数据库全部被加密,屏幕上只留下一行红字:
"停止窃取我们的生物资源!"
安德森教授脸色铁青:"这是生物海盗的惯用伎俩。"
恩赐却镇定地掏出个U盘:"我每天备份在清华的云端。"
当晚,她在数据库扉页加了一行声明:"本研究成果将永久开放给中国基层医疗机构无偿使用。"
毕业典礼上,安德森教授破例为恩赐披上博士袍时低声说:"你让我重新认识了中医智慧。"
恩赐望向观众席——周明不知何时飞来了波士顿,正举着手机首播给清华"星火之家"的伙伴们看。镜头一晃,她竟然看到吴志强和马小兰拉着横幅:"恩赐博士,家乡为你骄傲!"
飞机穿越云层时,恩赐着药碾上的刻痕。她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