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调令,打破了两人刚刚稳定下来的生活节奏。宋谨参与的“星耀”科技博览馆项目进入关键施工阶段,作为核心设计成员之一,他需要常驻邻市的工地现场,为期至少半年。
离别来得有些突然。机场大厅里,广播声此起彼伏。芷苒帮宋谨理了理衬衫领口,强忍着鼻尖的酸意,声音努力维持着轻快:“到了那边,按时吃饭,别总熬夜盯着图纸。工地注意安全。”
宋谨深深地看着她,抬手抚过她微红的眼角,声音低沉:“嗯。你也是,别太拼。有事随时打电话,视频。”
“知道啦,宋大建筑师,快进去吧,别误机。”芷苒推了推他,扬起一个灿烂的笑容。
宋谨用力抱了她一下,下巴抵着她的发顶,低声道:“等我回来。” 然后松开手,拉着行李箱,转身大步走向安检口,背影挺拔却带着一丝决然。
异地恋的日子正式开启。物理的距离并未拉开心灵的距离,反而让思念更加具象化。
每晚十点,视频通话成了两人雷打不动的仪式。小小的手机屏幕,连接着两座城市。
宋谨的背景有时是灯火通明的临时板房办公室,桌上堆满图纸;有时是尘土飞扬的工地现场,他戴着安全帽,身后是巨大的钢结构骨架。他会给她看工地的夕阳,讲今天遇到的奇葩施工问题,抱怨盒饭的难吃。
芷苒则分享公司里的趣事,吐槽难缠的客户,给他看自己新买的绿植,或者朗读一段她正在写的优美文案。她租住的公寓小阳台,种上了他喜欢的薄荷。
思念化作实体的关怀。宋谨会定期寄来邻市的特产小吃:酥脆的麻花、香甜的米糕,还有他路过当地手工艺品店时,淘到的一个小巧精致的、用废弃钢筋边角料焊接而成的抽象建筑模型。芷苒则坚持每周写一封长长的电子邮件,像写日记一样,记录下生活的点滴、工作的感悟、以及无处安放的思念。她的文字细腻温暖,是宋谨在冰冷工地上最好的精神慰藉。
一次深秋,芷苒着了凉,发起低烧,视频时声音沙哑,鼻音浓重,整个人蔫蔫的。
“吃药了吗?”屏幕那头的宋谨眉头紧锁,语气是掩饰不住的担忧。
“吃了,没事,小感冒。”芷苒努力打起精神,不想让他担心。
宋谨没再多说,只是叮嘱她多喝水,早点休息。
第二天下午,芷苒头昏脑涨地在家休息,门铃突然响了。她以为是外卖,挣扎着去开门。
门外站着的,竟然是风尘仆仆的宋谨!他穿着来不及换下的工装外套,肩上还落着些许灰尘,手里拎着一个袋子,里面是药和清粥小菜。他深邃的眼眸里带着长途奔波的疲惫,但更多的是毫不掩饰的心疼。
“你……你怎么回来了?”芷苒惊得忘了病痛。
宋谨一步跨进门,放下东西,伸手探了探她滚烫的额头,眉头皱得更紧:“请了半天假。不放心。” 他的声音有些干涩,带着赶路的沙哑。
他不由分说地把芷苒按回床上,倒水喂药,然后去厨房热粥。看着他为自己忙碌的高大背影,芷苒眼眶发热,心底的委屈和病痛仿佛都被这突如其来的惊喜抚平了。
他坐在床边,一勺一勺地喂她喝温热的蔬菜粥。两人没有太多言语,一个喂得专注,一个吃得安心。窗外的阳光斜斜照进来,落在两人身上,宁静而温暖。虽然只有短短几个小时的相聚,但这跨越城市的“突袭”探望,比任何礼物都更能证明他的心。短暂的分离,让每一次相聚都弥足珍贵,情意也在距离的考验中愈发醇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