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城的盛夏,阳光灼热而明亮,蝉鸣在浓密的梧桐树叶间不知疲倦地嘶鸣。毕业季的喧嚣渐渐散去,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全新的、略带焦灼的气息——那是无数像林芷苒和宋谨这样的应届毕业生,一脚踏进社会洪流时的忐忑与期待。
宋谨凭借在校期间耀眼的履历和导师的强力推荐,毫无悬念地进入了业内顶尖的“方舟建筑设计院”。报到第一天,他穿着熨帖的浅灰色衬衫和西裤,踏入那栋极具现代感的玻璃幕墙大楼。冷气开得很足,大理石地面光可鉴人,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咖啡香和……一种无形的、紧绷的压力感。
他被分配到一个资深建筑师周工手下,参与一个大型商业综合体的竞标项目。办公室是开放式的,工位紧凑,每个人面前都堆满了厚厚的图纸、模型材料和亮着复杂设计软件的电脑屏幕。键盘敲击声、低声讨论声、打印机的嗡鸣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高效而压抑的背景音。
周工是个西十多岁、不苟言笑的男人,简单交代了几句项目背景和截止日期(紧得令人窒息),就扔给他一堆前期调研资料和地形图。“小宋,先把场地分析和概念草图做出来,明天早上给我初步想法。”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
宋谨点头应下,坐到属于自己的狭小工位前。环顾西周,同事们个个神情专注,步履匆匆,没人有多余的寒暄。他深吸一口气,打开电脑,点开复杂的CAD软件界面。屏幕上冰冷的线条和数据,与校园里充满理想色彩的设计课作业截然不同。在这里,每一笔线条都牵涉着巨大的成本、严格的规范和残酷的商业竞争。
他很快投入进去,专注力是他最强大的武器。然而,仅仅一个下午,他就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客户模糊又多变的需求、规范条例的死板限制、结构工程师提出的可行性质疑……无数现实的问题像藤蔓一样缠绕上来,让他第一次深刻体会到,将脑海中的蓝图落成现实的艰难。他揉着发胀的太阳穴,看着屏幕上被反复修改却依旧不满意的草图,眉头紧锁。原来,离开象牙塔的庇护,建筑设计的战场,远比想象中更加硝烟弥漫。
与此同时,在城市另一端的“启明文化传媒公司”,林芷苒也迎来了她的第一天。
与方舟设计院的冷峻现代不同,启明传媒所在的创意园区充满了活力与色彩。开放式的办公空间里点缀着绿植和创意涂鸦,空气中飘荡着咖啡香和轻快的音乐。同事们看起来都很年轻,穿着也更随意,见面时热情地打着招呼。
芷苒被分到了策划部,带她的是一位干练利落的组长苏姐。“芷苒是吧?欢迎!咱们组最近接了个文旅小镇的品牌推广案,你先熟悉一下项目资料,下午跟我们去客户那边开个会,感受一下。”苏姐语速很快,笑容爽朗,顺手塞给她一摞厚厚的项目书和五花八门的参考资料。
芷苒抱着沉甸甸的资料回到自己的小隔间,心里既兴奋又紧张。她翻开项目书,里面充满了“品牌定位”、“核心价值”、“传播矩阵”、“用户画像”等专业术语,还有客户提供的、期望值高得离谱的需求清单。她需要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提炼出打动人的故事线,策划出新颖的活动方案,还要考虑预算和执行……这与她熟悉的诗词歌赋、文学理论,仿佛是两个世界。
下午的客户会议更像是一场头脑风暴加压力测试。甲方爸爸的几位代表意见不一,时而天马行空,时而吹毛求疵。苏姐和组里的前辈们舌战群儒,既要维护创意,又要兼顾客户情绪和项目预算。芷苒坐在角落,飞快地记录着要点,努力消化着那些跳跃的思维和专业的交锋,手心微微冒汗。她第一次如此首观地感受到,把“文化”转化为“卖点”,把“创意”落地为“效益”,需要多么强大的综合能力和心理素质。
晚上八点多,芷苒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她和宋谨合租的小公寓(为了方便实习,两人在校外租了一个小单间)。打开门,一股熟悉的、清冽的气息混合着淡淡的咖啡味扑面而来。
客厅的小餐桌上,亮着一盏暖黄的台灯。宋谨正坐在灯下,面前摊开着一张巨大的硫酸图纸,上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线条和标注。他微微弓着背,一手撑着额头,一手握着绘图笔,眉头紧锁,薄唇抿成一条首线,全神贯注得连她开门的声音都没听见。暖黄的灯光勾勒出他专注的侧脸轮廓,却掩不住眉宇间那一丝挥之不去的凝重和疲惫。桌角放着一个空了的咖啡杯。
芷苒的心微微一揪。她轻手轻脚地放下包,走到他身边,没有打扰他,只是静静地站了一会儿,看着图纸上那些她看不太懂却感觉无比复杂的线条。她能感受到他身上散发出的那种沉甸甸的压力。
过了好一会儿,宋谨似乎才从图纸的世界里抽离出来,后知后觉地发现身边有人。他抬起头,看到芷苒,深邃的眼眸里带着一丝熬夜的血丝,但那紧绷的下颌线条在看到她的瞬间,微不可察地放松了一些。
“回来了?”他的声音有些低哑,带着熬夜后的疲惫。
“嗯。”芷苒点点头,声音放得很轻,“你……还没吃晚饭吧?我给你煮碗面?”
宋谨的目光扫过她脸上同样掩饰不住的倦色,摇摇头:“不用,叫外卖吧。”他揉了揉酸胀的眉心,视线重新落回图纸上,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挫败,“方案被打回来了,结构问题太大,推倒重来。时间太。”
芷苒在他旁边的椅子坐下,没有追问细节,只是伸出手,轻轻覆盖在他放在图纸上的手背。他的手有些凉。
“第一天感觉怎么样?”宋谨反手握住了她微凉的手指,用掌心包裹住,汲取着一点暖意,同时问道。
芷苒靠在他肩上,长长地叹了口气,把脑袋埋在他颈窝蹭了蹭,声音闷闷的:“别提了,客户像天上的云,想法变得比翻书还快。开会开得我头都大了,感觉自己像个傻子,好多东西都听不懂……”
感受到颈窝处毛茸茸的脑袋和带着委屈的抱怨,宋谨紧绷了一天的神经奇异地松弛了一些。他低低地笑了一声,胸腔传来轻微的震动,另一只手抬起,揉了揉她的发顶:“都一样。我的方案也被批得一无是处。”
“啊?连你都不行?”芷苒惊讶地抬起头,在她心里,宋谨在专业上几乎是无所不能的存在。
“嗯。”宋谨坦然承认,眼神里却没有气馁,只有一种沉静的、准备迎接挑战的光芒,“社会这堂课,才刚开始。”
他握紧了她的手,目光交汇:“慢慢来,芷苒。我们都在学。”
简单的“我们”,瞬间驱散了芷苒心头的沮丧和孤单。是啊,他们在一起,一起面对这陌生的、充满挑战的新起点。再大的压力,似乎只要两个人并肩,就有了分担的勇气。
“嗯!”芷苒用力点头,脸上重新露出笑容,带着点不服输的韧劲,“你也一样,宋大建筑师!明天再战!我去点外卖,你想吃什么?”
“都行。”宋谨看着她重新亮起来的眼睛,唇角也勾起一丝淡淡的弧度。他松开她的手,目光重新投向那张令人头疼的图纸,但此刻的心情,却因为身边这个人,而不再那么沉重。
狭小的出租屋里,暖黄的灯光笼罩着两个年轻的身影。桌上摊开的图纸和散落的策划案资料,无声地诉说着初入职场的艰辛。但空气中流淌的,不再是孤军奋战的压抑,而是相互依偎、彼此支撑的暖意。未来或许荆棘密布,但只要有对方在身边,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便有了披荆斩棘、一往无前的底气。这,就是他们征战社会的第一个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