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透过会议室的百叶窗,在长桌上投下一道道光影,像极了现实与理想的交错地带。梁云峰站在会议桌前,看着眼前这群来自法律界的人士,心中隐隐有种“打怪升级”的错觉。
这是一场关于未成年人犯罪法律修订的研讨会,现场气氛既紧张又克制,仿佛每个人都在小心翼翼地踩着雷区跳舞。
“我理解大家的顾虑。”一位年过半百的老律师缓缓开口,“但我们也必须承认,现行法律在面对极端个案时显得力不从心。不是说我们不够严厉,而是缺乏有效的矫治手段。”
“可一旦放宽惩戒尺度,会不会变成纵容?”另一位中年女法官皱眉,“青少年模仿能力强,如果他们知道犯了事最多就是‘教育一下’,那谁还怕法律?”
“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惩戒本身,而是如何构建一个既能震慑犯罪、又能挽救失足少年的系统。”梁云峰接过话头,“就像游戏里,光有惩罚机制不行,还得有引导和修复功能。”
众人一愣,随即有人忍不住笑出声:“你这是把法律当成操作系统了?”
“差不多吧。”他耸耸肩,“我们的目标不是让法律更狠,而是让它更聪明。”
会议持续了一整天,分歧不断,争论不停,但也逐渐找到了一些共识点。尤其是在几位受害学生家长现身说法后,原本态度强硬的几位代表也露出了些许动摇。
“我有个想法。”一位年轻律师突然举手发言,声音不大却带着坚定,“我们可以引入‘心理干预+社会服务’的复合矫治机制。不是单纯的关起来,而是让他们真正意识到错误,并通过实际行动去弥补。”
这个提议引起了不少关注,但因时间有限,最终未能深入讨论。那位年轻人默默记下了大家的意见,眼神里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
与此同时,梁云峰的团队也没闲着。为了给法律修订提供更多实证支持,他们开始搜集全国各地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例和校园暴力事件数据。
“这家学校怎么这么难搞?”风语者一边打电话一边翻白眼,“我说了多少遍是为法律修订做参考,他们还是死活不肯提供资料。”
“换我来。”书呆子接过去,“您好,这里是未成年人权益保护联合调研组,我们正在协助司法部门进行全国性数据分析……对,是有红头文件的,稍等我发扫描件给您。”
“哇,你这演技比某些流量明星都好。”像素猫在一旁偷笑。
“这不是演戏,是依法依规沟通。”书呆子一本正经地说。
经过几天的努力,团队终于整理出了一份详尽的证据报告,涵盖了多起未被公开的案件细节。就在他们准备上传至数据库时,一份夹在资料中的匿名信引起了注意。
“这封信……有点意思。”码农小李皱眉,“它提到本地可能存在一个未被曝光的未成年犯罪团伙,活动范围涉及多个社区。”
“要不要报警?”老K问。
“先别急。”梁云峰沉思片刻,“这份举报信没有署名,也没有联系方式,贸然上报可能反而打草惊蛇。我们得先确认信息的真实性。”
“我来查。”码农小李敲了敲键盘,“只要有一丝线索,我就有办法顺藤摸瓜。”
“小心行事。”梁云峰叮嘱,“现在我们做的事,己经不只是舆论推动那么简单了。背后牵涉的利益链条,可能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另一边,校园内的氛围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曾经因为欺凌频发而人心惶惶的校园,如今多了几分秩序与安全感。学生们逐渐习惯了每天早上的安全巡查、午间的心理疏导课程,以及放学前的自我表达分享会。
“以前总觉得这些活动都是形式主义。”一名曾受欺负的学生在班会上说,“但现在我觉得,至少有人愿意听我们说话了。”
“而且你们有没有发现?”另一名学生插话,“最近那些爱惹事的同学,好像也被管住了。”
“那是当然。”班主任笑着点头,“我们现在有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驻校,还有匿名举报平台。谁要是再敢胡来,系统可是不会惯着他的。”
“哈哈,这话说得跟防病毒软件似的。”后排男生调侃。
“没错。”班长认真地说,“我们是在给校园装上‘防火墙’。”
而在教学楼外的公告栏上,一张新贴的通知吸引了许多学生的目光:
校外青少年活动中心合作邀请
为丰富课余生活,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我校将联合本地青少年活动中心,定期组织兴趣课程、户外拓展、职业体验等活动,欢迎全校师生积极参与。
“这会不会是我们之前提的建议起了作用?”像素猫指着那张通知问道。
“很有可能。”梁云峰点头,“有时候,改变不一定轰轰烈烈,但它确实发生了。”
夜幕降临,城市的灯光如星河洒落。梁云峰坐在办公室里,看着电脑屏幕上跳动的数据和文档,脑海中浮现出白天研讨会上那位年轻律师的身影。
他知道,这场关于法律的“版本更新”才刚刚开始,而他们每一个人,都是这场变革的参与者。
“你说,我们真的能改变得了吗?”风语者靠在门边,语气有些疲惫,却又带着期待。
“我不知道。”梁云峰轻轻一笑,“但我相信,总要有人去做这件事。哪怕只是迈出一小步,也好过原地不动。”
窗外的风轻轻吹过,带来了春天的气息。
他站起身,伸了个懒腰,然后重新坐回电脑前。
“继续干吧。”他说,“毕竟,系统刚更新完,还没跑起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