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镇港在路边早餐摊喝了一碗粥,吃了一根油条就蹬着自行车往九龙警署去。
今天是他当警察最后一天。
他的脚稳健有力,车轮滚滚。
身侧不时有崭新轿车驶过,迎面高窄的双层电车由远及近,,人力黄包车抓住时机快步穿到街对面。
人行道上西装革履的男人, 穿松糕鞋,烫小波浪卷的都市丽人和穿土布衣,布鞋宛如过去的人们同行。
街边低矮老唐楼,高耸新式高楼和远处山上木屋同处一个画面。
现代和旧时代,富裕和贫穷交织在一起,此时港岛就好像三个世界嵌合在一起一种魔幻感觉。
第一个世界是维多利亚港一侧的港岛区,那里是港岛市最繁荣的地方,金融商业区,那里到处都是豪华商业大厦,购物中心,宽阔水泥马路,公园,会所,赛马场,抽水马桶,完全就是现代大都市。
第二个世界是九龙,地理上称为九龙半岛,九龙半岛东南西三面被维多利亚港包围。尖沙咀、油麻地及旺角等地方。这里一部分地区和港岛类似,其他地区就好像后世七八十年代县城。
第三个世界则是新界,沙田、北区、大埔、西贡、屯门、元朗等地方,那里大部分还是牛耕,土路的乡野地方。
这种三种世界交织在一起魔幻感觉在后世大概也只能在第三大国或者非洲某个城市再看到。
此时港岛人均GDP仍然相对的低,甚至跟同期的秘鲁丶南非和希腊差不多。
当时阿根廷的人均GDP是港岛的两倍,连委内瑞拉都是港岛的三倍。
但是港岛已经做好起飞前的准备。
政策上从60年代开始,港岛开始推行出口导向型战略,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
地理上维多利亚港是港岛和九龙半岛之间的海港,由于港阔水深,为天然良港,是世界三大天然良港之一。
劳动力上二战后香港人口数量急剧上升,此时接近300万人口,有了充分劳动力。
特殊历史机遇,港岛作为祖国和西方联系唯一窗口,有着独特作用。
种种条件结合在一起港岛市民得利于这样的条件,因此的生活水平稳步上升,在港岛注册的工厂的数目由1950年代的3000增至1960年代的10000家,而外资公司的数目也由300增至500多家。
路上每个人都行色匆匆,他们很忙。
或者说整个港岛都很忙。
到处是建筑工地,工厂在开工招工,货船不断进出,码头工人们从早忙到晚。就连待在家中妇女儿童也不得闲,小型工厂将部分生产程序分发给家庭,于是全家老少忙着剪线头,穿胶花,黏胶鞋,努力多赚十元八块,改善生活。
每个人都充满着希望和活力!
陈镇港穿行在行色匆匆人群中,心里同样满是希望。
巨龙将要起飞而自已幸运赶上这个时期,那么就要莫负时代,莫负自已!
他的上司曾约翰看到他眼中的光,不禁将想好最后规劝的话藏在肚子里。
他知道陈镇港心已经不在警局。
“晚上一起吃个饭,大家送送你。”
陈镇港:“谢谢曾SIR,不过今晚不行。”
“为什么?”曾约翰问。
陈镇港:“今晚我要请公司同事,工人们吃饭。”
曾约翰无奈道:“好吧,那祝你一帆风顺!”
啪!
陈镇港立正行了最后一个礼。
“曾SIR,祝你在警察部前程似锦!”
陈镇港出去和同事们一一告别后马不停蹄赶去深水埗楼盘。
期间过红绿灯,是抓紧时间狂蹬。
为什么后来港岛人过马路的步伐之快,全球都称得上是数一数二,大概就是这个时代遗传的。
深水埗区位于九龙半岛西北,是港岛最早期的发展区域之一,亦曾为工商业及交通枢纽。
现在就是深水埗发展时间段 , 陈如水选择在此做楼盘,选择是对的。
整个深水埗由于缺少规划,私搭乱建非常严重,到处都是非法修建的建筑,连片的木屋,铁皮房,存在着严重治安,排水,卫生,防火问题。
1953年12月25日深水埗硖尾木屋区就发生大火造成3死51伤。之后一年之内,其他木屋区又先后发生五场大火,4.2万人丧失家园。
为了安置灾民,港府收回灾区的土地,用来兴建徙置屋,就在当年,第一批徙置屋在石硖尾村落成,为5.4万灾民提供了住所。
在兴建徙置区的同时,港府设立“屋宇建设委员会”,负责统筹兴建廉租屋。
同时为了应对严重房屋不足,港府也修改房地产政策,放开容积率限制,可以让房屋建的高一些,也从这里以后港岛房子越建越高。
陈镇港的楼盘就在深水埗长沙湾。
陈如水眼光不错。
长沙湾此时纺织制衣、服装正在兴盛,许多工厂选址在此,整个区域正在繁荣。
楼盘位置商业繁荣,有剧院,有杂货店,钟表店,中药店等等,交通便利,有巴士站,靠近码头,又是集市聚会点,属于后世城市综合体概念区域。
陈镇港蹬着车进入综合区,两侧都是低矮唐楼(唐楼是我国南方乃至南洋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一层通常为商铺,楼上则作为居民住宅)
唐楼都不高,三四层,最高是五层。
除了港府政策规定,更主要原因是在楼花,分层分期销售未发明之前,全世界房屋都是整栋销售的,所以房子都建的不高。
当时能买下整栋楼也只有有钱人或者南洋华侨。
陈如水就是收了三栋并排唐楼然后改建的公寓大楼。
三栋廋高的楼杵在低矮唐楼中间有一种鹤立鸡群感觉。
楼外,竹子做的脚手架上已经有人开始忙碌。
陈如意已经到场,正指挥工人做事。
陈镇港一个刹车,车停在街上一家王老吉凉茶铺前。
在南东、港岛一带,几乎家家都有喝凉茶的习惯。在随便的一条街边小巷里都能找到一两家凉茶铺子。
“老板,一桶凉茶多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