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这些年里,他们没有对秦嬴采取行动的根本原因,因为他们深知即使秦嬴被消灭,也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反而可能引发天下动荡,使生灵涂炭。
“明知事不可为,却仍要为之吗?”
孔子自言自语,内心充满了忧虑。
儒家的思想最为平易近人,他们只愿天下的百姓能够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至于由谁治理天下则不在其考虑的重要范围内。
因此,如果为了拯救大秦,扶苏真的要做出孔子最不愿见到的选择,那么,儒家与之对抗也就成为了不可避免的局面。
“但愿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孔子叹息道,如果到了最后关头,为了天下的安宁,他也绝不会退缩!
在麒麟殿外,扶苏刚从空中降落地面,便有一位美丽的身影迅速地跑向他。
银临看到哥哥后,直接扑进了扶苏的怀抱,哭泣着。
“没事了,小妹,这一切都过去了。”
扶苏安抚着银临,十年光阴飞逝,当初那个总跟在自已身后的小女孩已经成长为一位端庄秀美的少女。
随后,是父亲的形象映入眼帘——记忆中的伟大 ** ,嬴政。
尽管扶苏来自现代,但经过多年相处,他已经将嬴政当作了自已的亲生父亲。
岁月的流逝让嬴政略显衰老。
“苏儿……”
两人的目光交汇,扶苏看见父亲脸上的满足笑容。
褪去 ** 的身份,嬴政也是一个普通人的父亲。
之前几年看到扶苏从武功转向文治,这是令嬴政感到非常痛苦的事情。
然而,扶苏用这十年的努力证明了,他选择的道路是对的,他没有辜负嬴政的期望。
“儿子,拜见父亲。”
银临迅速离开扶苏的怀抱,站在他身旁,扶苏随即对着嬴政行了一礼。
嬴政兴奋地大笑。
“太好了!哈哈,这才是我们大秦的储君,未来的 ** !”
其实,嬴政迟迟未立太子的主要原因,就是觉得扶苏还不足以成为一个称职的继承人,尤其他对武道并不热衷,这一点尤为让嬴政失望。
直到秦嬴掌控朝政,代替嬴政作出了决定,扶苏这才被早早确立为大秦的继承者。
但是这一切都已成往事,现在,嬴政已全面接受并认同了扶苏的能力,他的笑声里满含宽慰和满足。
听到这番话,众文武官员才反应过来,原来大秦的储君已经归来!
李斯立即带领众人前来跪拜,表情恭敬且忐忑。
毕竟,扶苏不久前诛杀了先祖,那种可怕的实力让任何人都不敢掉以轻心。
“臣,参见殿下的!”
“臣等参见太子!”
面对官员们的齐声呼喊,扶苏淡淡应答,他的目光始终没有从父皇的脸上移开,心底有些沉重。
就在这时,嬴政也想要起身相迎,然而,刚迈出一步便骤然向前倒下。
“父亲!”
“陛下!”
现场立刻陷入一片混乱,扶苏几步上前,稳稳托住了嬴政。
他最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
“哥哥,父皇他……”
银临急忙围过来,眼圈再次红润起来,悲痛不已。
“为什么会这样?”
“没事的,一切都在掌控之中。”
扶苏安慰妹妹,一只手臂撑着嬴政的头部,低头时眉头微蹙。
周围的官员们也是手忙脚乱,有的拍手、有的跺脚,都弄不清究竟是怎么回事。
此刻,嬴政状况十分危险,躺在扶苏的怀中呼吸微弱,面色苍白。
“苏儿,苏儿……大秦就交给你了……”
嬴政在交付最后的遗愿。
对他的状况,他自已比任何人都明白。
这些年,嬴政为了大秦国运倾尽了心血,这种牺牲最大的就是他自已。
要成为王,便得承受与王冠相应的重量。
嬴政登上帝位,就得为秦嬴承受这一切。
尽管被天下人称为暴君、昏君,但这正是因他是秦王的原因。
嬴政心知肚明,扶苏也明白。
秦嬴存在时,能够帮助稳定大秦的国运。
一旦嬴政离世,秦嬴将无力支撑,随之而来的国运崩溃必将对他造成巨大的反噬。
即便秦嬴不陨落,以他的寿命而言也是不久矣,这也是为何前辈们都急切期望扶苏登基的原因。
以扶苏的实力,还能对抗国运反扑,而这一点,嬴政却是无法做到。
秦统一天下的初期,嬴政就凭借着全国上下凝聚而成的气运踏入了半步天象的境界。
现在这些气运已近凋零。
“哥哥,父王……”
银临愣住了。
在她的记忆中,父王是不可能这样虚弱地开口求助。
眼前的一幕难道意味着他已经到达极限了吗?
朝堂上的文武百官无不哀痛。
他们明白,近年来,皇帝为国家默默做出了极大的牺牲,以至于如今他已不再有继续承担的力量!
“陛下!”
满朝文武立刻跪下,哀泣不止。
扶苏内心同样掀起了巨大的波澜。
十年来,他深知嬴政一直在默默守护他,化解了一次又一次危机。
他绝不容许让嬴政就这样离开!
“父皇,您不用再说,一切有孩儿来做。”
安抚过嬴政后,扶苏令银临带文武百官退出去。
嬴政的气息已微弱到极点,所有的修为也几乎消失殆尽,如同一个普通的凡人。
嬴政眼中没有了以往的锐利,肌肤干枯,神情暗淡,宛如烛火将灭。
这些都是多年积压的国运反噬所致。
扶苏小心翼翼地将嬴政放置在地面上。
虽然不能逆转生死,但他也要汇聚天下文才之气,试图稳住嬴政。
决不允许大秦的第一任皇帝,就此离去。
然而就在扶苏准备行动之时,六名剑士突然出现,各自的气机锁定了扶苏。
六名高手!
紧接着,赵高于麒麟殿中奔出,向前一跃,竟展现出了天象级强者的气场!
“赵高,你怎么敢这样?”
“赵高,住手!”
“可恶!你胆敢叛逆!?”
见此一幕,在场的官员们都震惊不已。
谁都未曾想到,赵高会在这个节骨眼上发动攻击。
六名剑士联手之下,即便是普通的天象高手也要慎重面对。
而赵高则通过多年依赖祖先的支持,在暗中修炼至天象级别。
赵高一直等待的,正是这一刻!
此时扶苏正全心集中在嬴政的安危上,难以躲避!
但是扶苏对这一变故却置若罔闻。
即便被六名剑士的气机锁定,他也毫不动容。
他轻轻弹指按在嬴政身上的关键穴位,以防其体内气血流失。
接下的任务,则是汇聚天下的文章之气,使嬴政目前的状态处于一个微妙的平衡之中。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挽救他。
随着扶苏开始施法,六名剑士感到压力大增,手中的长剑仿佛遭遇无形障碍,难以前进分毫。
“糟了!”
在那六人中,最敏捷反应的是掩日,他急得想拔剑后撤。
然而,正当掩日欲动之际,扶苏周围的虚空中仿佛被一股神秘的力量推动,向着四周扩散开来。
轰!!
一道无形的冲击波随即在四周炸响,仿佛天空和大地都在这股力量面前颤抖。
这突如其来的波动几乎同时震动了所有人的心弦——除了扶苏自已。
又是一阵巨大的 ** 声和物体落地的声音。
六个 ** 动作迅速,却更加快速地溃败,他们甚至连靠近扶苏的机会都没有,便被扶苏周围的浩瀚文学之气反震出去。
即使是六人中最警觉的掩日也不例外,他的身体像断线的风筝一般被反弹回来,沉重地落在地上,发出了痛苦的尖叫。
尽管这种反击并不致命,但文学之气侵入体内后,无情地冲向了他们的丹田,破坏了一路的脉轮和窍位。
对于那些练功之人而言,这样的打击无异于终身残疾!
在短短的片刻之间,那六个袭击者便重创倒在了地面,失去了继续战斗的能力。
“怎么会这样?”
天空中,赵高震惊不已,他的表情充满不解与愤怒。
为了成为大秦真正的主人,赵高精心策划、处心积虑地隐瞒自已的野心,借助古老的秘术达到了天地交汇的境界。
而今天,这一切看似即将化为泡影,在老族长生命消逝之时,赵高的梦想也似乎戛然而止。
不,不会是这样!
他坚信老族长没有轻易牺牲,而是因为对这位太子产生了轻视。
所以,他正等待着决定性的那一刻,那个能够彻底终结对手的机会。
当嬴政倒在地面上,而扶苏表现出一丝松懈之时,赵高的机会终于降临了。
但是——
连六个高手都未曾在扶苏手上得到一丝抵抗的机会就被制服,这怎么可能!
赵高认为自已绝不能接受这样的结果。
“你不死我不休!”他咆哮着,集合了天地之间所有的力量,自半空中朝向目标冲去,握紧了剑柄,眼中充满了复仇的渴望。
尚未到达目标身旁,那股凌厉的剑意就已经掀翻了大片的土石,如同风暴席卷而来。
然而,就在长剑距离扶苏仅仅三寸的距离时,赵高发现无论自已的攻击多么猛烈,都无法突破那层看不见的屏障。
轰!!轰!!
文学的力量如同火焰一般爆发,不仅抵挡住了赵高的剑,更是使其分崩离析。
赵高绝望地尖叫,立刻放手丢掉了武器。
在他看来,没有什么比保命更重要了。
他转身试图逃跑,但为时已晚。
扶苏体内的文学气息犹如四面楚歌般将其牢牢锁定,毫不留情地穿透了他的肌肤,渗透进血脉之中。
“不要!不要这样!” 赵高体内瞬间燃起了烈火,他的痛苦超乎了所有想象。
随着几声脆响,其丹田、经络被全部摧毁,七窍溢血,显得无比疯狂。
最终,强大的力量直接锁定了他的心脏。
当这一瞬间,赵高——曾是大秦显赫一时的人物——在他的悲鸣中,彻底结束了他的生命之旅。
与此同时,那些失去战斗力并且成为了废墟般的六大高手也轻松地落入了蒙恬等人的手里,静待处置。
此刻,谁也没有勇气打搅深陷悲伤的王子扶苏,因为他刚才所展现出来的威力让人不敢造次,现场的人们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将,皆被惊得哑口无言,连动也不敢动弹。
然而,这一切对于此刻内心沉浸在沉思中的扶苏来说,似乎并不存在。
望着躺在地上的父亲,他的手轻轻抬起了几分,“升起吧。”他默默地命令道,眼中流露出深深的哀伤。
扶苏轻启朱唇,霎时之间,四周涌现出丝丝金光,这些金色的气息散发着辉煌的光芒。
这是大秦遗留下来的国运,本该宏大如树抱,宽阔如桶装。
但由于秦嬴犯下的过错,现在即便如何集聚,也仅能聚成薄薄的一袖。
“复生!”
扶苏再次举起左手,此时文运汇聚成白色的光芒,比之大秦国运更为繁盛、厚重。
如今在整个九州大地上,每一处都能看到凡人眼中的奇景——白金两色的光柱直冲云霄。
其中白色更为常见,金色则稀少且单薄。
“仍旧不肯放弃吗?”
儒家的小圣贤庄内,孔夫子脸色复杂。
扶苏这样的举动等同于动用了大秦最后的力量去救援嬴政。
但即便如此,也无法令嬴政复生,最多也只是能维持最后一息,不会立刻亡故。
这样的行为,真是必要的吗?
孔夫子双手握紧,一方面想着阻止扶苏,另一方面却又因不忍心而犹豫不决。
毕竟,作为一个儿子为父亲尽力是人之常情。
孝顺为首德。
对此,孔夫子也没有更多的评论。
“好吧,这次就暂且由你去吧。”
阴阳家的占星台上,东皇太一注视着大陆上升起的秦国国运与文气,其面罩下流露出强烈的欲望和渴望。
然而不久后,东皇太一眼中的情绪迅速平息。
毕竟上次与那能够击杀天人的大秦太子对抗,整个阴阳家皆有所目睹,这代价是他承担不起的。
若扶苏成功执掌大秦,与扶苏修好的关系将对阴阳家极为有利。
片刻之后,东皇太一心意已决,心态重新归于宁静如水。
在同一时间,其他诸子百家也注意到了这一景象。
其中不乏有人怒斥扶苏,认为这种做法简直就是违反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