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天随这次休假回到红星农场后,并没有闲着,也没有整天睡到日上三竿。
他是个闲不住的人,而是时常天没亮就起来,帮着附近的乡民去捕鱼,帮点举手之劳的小忙。
沈天随的老家,就在红星农场附近的五星村。
这一片都是平原,一望无际,但却有纵横交错的河流。
是以远近的村子,都有捕鱼队,夏日时分就分散开各自在公社生产队农忙,到了冬日里,就聚一起捕鱼。
五星村附近,就有一道结了冰的河,连着湖,大片大片的结冰面,跟镜子一样。一到大冬天,村民都会去湖里捕鱼。
农场里有专门的捕鱼队,也会来。
所以一大早,天还没完全亮,就能远远看到一望无际的平原里,有星星点点的灯火往湖边,河边聚集。
这种隆冬季节,都是农闲的时候,村民闲着无聊,捕鱼便成了大活动,补上来的鱼,会拉到城里卖。
生产队缺人手,捕鱼的人手也不够,所以沈天随自然能帮就帮了。
他从小就在湖里河里长大,简直就跟鱼儿一样应对自如,而且年轻又有力气,生产队的书记每回看到他来,都特别高兴,就喜欢这种青壮小伙子,还勤劳,谁能不喜欢。
离开时,还会跟他说,想拿多少鱼就随便拿多少回去,只要他能拿得动。
但沈天随三个孩子没带回来,眼下就跟着自已的奶奶住在一起,祖孙俩哪里吃得下那么多鱼。
是以,沈天随来帮忙,走的时候,也没带什么东西。
生产队的书记看了,都要竖起大拇指夸他一句“活雷锋”。
这边捕鱼,那边便有炊事员支着大铁锅,现场宰了鱼,给大家熬起鱼汤。
冷冰彻骨的雪地上,大家一窝一窝地来领鱼汤吃,一碗吃下去,五脏六腑都舒坦了,然后又接着回去干活儿。
今天,沈天随喝完鱼汤,却没有再去湖里捕鱼,而是蹲在一旁,从口袋里摸出香烟盒,拿出一支烟,又想从另一边的口袋摸出火柴盒,却没摸到,忘记带了。
“怎么,要火?”这时候,沈天随的发小黄大山也跟着蹲下来,同样拿出一根烟,叼在嘴里,“不下去了?”
沈天随摇摇头说,“还有事。”
黄大山吸了吸鼻子,天气冷,被冻得有些要流鼻涕,他从口袋里摸出火柴盒子,擦燃一根火柴,给自已和沈天随点了烟。
两人就这么蹲在边边枯枝上吞云吐雾。
黄大山和沈天随是从小一起长大的,都是五星村的人,不过现在黄大山老婆孩子热炕头,他沈天随还没媳妇儿呢。
“有事也好,赶紧找个媳妇儿,你看奶奶抽的头发都白了一半了,孙儿看不到,孙儿媳妇没见着,哎。”黄大山一副过来人的模样,教训着沈天随,因着关系好,几乎穿一个裤衩子长大,这年头邻里间关系近,所以他也跟着沈天随喊奶奶。
沈天随默默抽着烟,不想搭理他。
一根烟抽快完了,才跟他说,“既然是你奶奶,没事儿我不在的时候,就替我孝敬孝敬啊。”
黄大山气笑了,扫了他一个巴掌说,“你小子,占我便宜呢。”
——
而此时在城里的童乐言,才刚刚坐上了往红星农场开来的汽车。
四处天寒地冻,白雪皑皑,但车上的气氛却十分的火热。
技术支援人员不算一个好活计,能来的,要么是被点名来的,要么就是像童乐言这样自已乐意的。
大家喊着口号,唱着红歌,脸上都是朝气蓬勃的样子,雄赳赳气昂昂,全都是对集体生活和对社会做贡献,充满了热忱的向往。
童乐言坐在车上,看着外头飞速闪过的白茫茫的大地,心里说不激动,那都是骗人的,甚至于因为激动,身上都是热乎乎的,脸上都是红扑扑的。
终于远离了童家,哎!美得很!
原著里的童乐言,并没有到红星农场来做技术支援的经验,所以接下去的生活,对童乐言来说都是未知的。
不过,好在她有童乐言的记忆。
原主在红星农场生活过快十年,虽然年代久远,那时候也还小,但有一些隐隐约约的记忆,至少亲戚友邻记得就行。
即使记不清了,也不要紧,毕竟他已经离开这里十几年了,那时候又是个孩子,大家不会跟她计较的。
这一批技术支援的人员,都是年轻人,坐在童乐言旁边的,是一个圆脸的小姑娘,名字叫李红娟,比她小四岁。
李红娟跟童乐言不同,她不是自已主动下来的,他们车间里没有人愿意来,她这个人老实,又常年是车间的先进标兵,所以就被车间人捧着捧着,硬推着下来了。
小姑娘从小过惯了城里的日子,怕对农场的生活不太适应,所以一路上,都抱着自已的行李包,有些闷闷不乐的。
童乐言安慰了她几句,但也没有一直说个不停,怕小姑娘产生逆反心理。
而且日子是自已要过的,童乐言也没有办法完全肯定的跟她说农场的生活会怎么样,还得小姑娘自已去适应。
“乐言姐,你说我们会不会到了农场,就再也回不去城里了?”李红娟说着说着,都有些要哭了,“那我爸妈怎么办?他们只有我这一个女儿。”
童乐言叹了口气,安慰她说,“怎么会。我们这次只是下来做技术支援,等任务完成了,组织就会安排我们回去,你想想,若是要扎根这里,户口那都要是要移下来的,这回,我们有没有移户口?”
李红娟想了想,摇着头看着童乐言。
童乐言点点头,跟他说,“这不就对了,我们只是临时的,总有一天会回去的,担心这些做什么?”
李红娟觉得有道理,这才稍稍安了一点心。
就这么晃晃悠悠着,接他们的汽车,已经开出了城里,越走越远,窗外的风景越来越稀疏,但车里年轻人的热情,却没有降下,而就这么气势高涨的,到了红星农场。
他们八点多上的车,下了雪路上滑,汽车开得慢,开了两个多小时,快十一点的时候,到了红星农场。
农场的领导带着各个部门的同志,在农场办公区门口迎接他们,下车的时候,挨个的握手,自然是一番建设祖国的话。
工作人员领着他们到办公区开座谈会,这一回下来的技术支援人员,有十二个。
一个个站起来挨个的讲话表决心,领导再总结几句,然后便分配了专门的同志来带他们熟悉农场的工作和生活的流程。
不过,第一天没什么事,主要是领着大家去各自的宿舍入住,还有在农场走一圈,适应一下。
农场的房子都特别的简朴,都是农村的平房和砖瓦房。
整个红星农场的范围特别大,四下望去,都看不到边。
有大片大片的田地,还有一些零星散落的分厂,所以居民区也是分散的,都是一团一团的片区。
不过这回,技术支援人员都住在一起。
为了方便走动,农场里还养着马和驴。
汽车是稀罕物,农场倒是有拖拉机,但自行车比较常见。
农场里给几位技术人员,安排了几辆自行车,让他们有需要可以使用。
技术支援人员的宿舍分成了男女两间,都是大通铺,取暖是烧的炕。
童乐言跟着大家进去放行李之后,便又跟着大部队到食堂吃饭。
吃完饭出来,便跟着大家一块在农场里转了一圈,稍微认了一下路,就又准备回宿舍收拾东西。
这回下来技术支援的人员,除了跟他一样来纺织分厂支援的,还有化工厂来给工人普及知识的,还有机械厂来教学技术的,也有到农场的小学来做支援的。
十几个人在屋里热热闹闹的,围着火炉泡刚刚书记送的茶喝,童乐言看着火星,捧着装着茶热乎乎的搪瓷缸子,琢磨着自已计划。
虽然大家都住在宿舍,但童乐言其实并不想住在这里。
她的老家就在这附近的暖风村,走路过来,也就十五分钟的脚程。
她是琢磨着,得找个机会到家里住,这样才方便她行动。
一大群人住在一起,热闹是热闹,但她已经不是毛学生喜欢没有隐私的热闹的时候了,需要个人空间。
童乐言在屋里觉得闷,便打算自已出去走走,谁知道刚走出宿舍,就看到迎面向她走来的沈天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