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尚未停歇,大都城内的气氛却己悄然发生变化。
密信送入御书房的次日清晨,忽必烈便召见刘秉忠与伯颜。地图前,三人围立,手指在西域边界来回划动。那支不明骑兵的出现,如同一根细针刺破了帝国新战略的帷幕,也提醒他们,光靠军事部署还远远不够。
“情报系统需尽快完善。”忽必烈沉声道,“若连敌人的影子都无法掌握,再强的军队也不过是无眼之虎。”
刘秉忠点头:“臣己命人加强边境哨探,并派遣密使前往中亚诸国,打探消息。”
伯颜则建议道:“陛下,若能引进西方技术,尤其是测绘、通信与火器制造,我军战力将更上一层楼。”
忽必烈目光一亮:“此言有理。眼下正是时候,该与西来的使者加深交流。”
——
数日后,西方使团自波斯而来,沿着丝绸之路缓缓抵达大都。这支使团由一位名叫伊本·法赫德的学者带领,随行者中有天文学家、机械师、医师等各类人才。他们的到来,标志着元朝与西方科技交流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为迎接这批贵客,朝廷迅速调整接待计划。刘秉忠亲自指挥调度,简化礼仪流程,确保使者能在最短时间内投入正式会谈。与此同时,伯颜调派精锐士兵,加强宫门外的安全守卫,以防意外发生。
当使者一行步入宫殿时,忽必烈早己等候多时。他身着金丝长袍,神情庄重,以蒙古贵族特有的方式向对方致意。
“欢迎你们来到东方。”他用流利的波斯语说道,“我愿倾听你们带来的智慧,也希望我们能携手共进。”
伊本·法赫德微微一笑,双手合十回礼:“陛下英明,愿知识之光照耀东西方之间。”
——
会谈在轻松而严肃的氛围中展开。伊本·法赫德带来了几卷羊皮纸,上面绘制着复杂的星图和机械构造图。其中一张图纸尤为引人注目:它描绘了一种新型的水力驱动磨坊,能够大幅提升粮食加工效率。
“这是我们最新的发明之一。”伊本·法赫德指着图纸解释道,“它不仅适用于城市,也可用于边疆驻军营地,解决粮草供应问题。”
忽必烈仔细端详片刻,转向刘秉忠:“此物可否仿制?”
“若得其原理,应不难实现。”刘秉忠答道。
“很好。”忽必烈点头,“我会安排工匠学习,并设立专门机构加以研究。”
随后,双方就天文历法、建筑工艺、医疗技术等多个领域展开深入讨论。伊本·法赫德提出,希望元朝能提供丝绸、瓷器与茶叶作为交换,以便他们在西方市场上流通。
“这并非难题。”忽必烈爽快答应,“但我也希望,你们能开放部分核心技术,让我们真正掌握这些知识。”
谈判一度陷入僵局。西方使者对某些关键技术仍有所保留,不愿轻易传授。关键时刻,刘秉忠提出一个折中方案:元朝可在边境设立贸易口岸,允许西方商人自由进出,并给予一定税收优惠。
“如此,既能促进贸易往来,也能逐步深化技术交流。”刘秉忠分析道。
这一提议打动了伊本·法赫德。他思索片刻后点头同意,并承诺将在下次使团中带来更为详尽的技术资料。
——
会谈结束后,忽必烈下令在京郊设立一座“工学馆”,专责接待西方技术人员,并组织本地工匠学习新技艺。首批挑选出的五十名年轻工匠,被分派至不同领域,跟随西方导师研习机械制造、天文观测与医学知识。
工学馆内,气氛紧张而有序。工匠们围坐在桌前,认真记录下每一项细节。一名年轻的蒙古技师甚至尝试模仿图纸上的结构,动手组装起一台简易的齿轮传动装置。
“这是个好开端。”刘秉忠巡视其间,满意地说道。
“但还不够。”忽必烈站在窗前,望着远处忙碌的身影,“我们需要更多的人才,也需要更系统的教学方法。”
“臣己有打算。”刘秉忠附耳低语,“可从各地选拔聪慧少年,集中培养,将来成为帝国自己的技术骨干。”
“准。”忽必烈毫不犹豫,“此事由你全权负责。”
——
与此同时,一支由元朝派出的使团也启程西行。他们肩负着两个任务:一是回访西方各国,展示元朝的诚意;二是进一步收集可用的科技信息,带回国内。
临行前夜,忽必烈亲自设宴款待使团成员,并赠予他们一封亲笔信函。
“记住,”他对为首的官员说道,“我们的目标不仅是获取技术,更是建立一种长久的合作关系。让西方明白,元朝愿意开放,愿意学习,也愿意分享。”
官员郑重接过信函,叩首谢恩。
——
数日后,第一批西方技术成果开始应用于实际场景。在京畿地区,一座新型水力磨坊悄然建成,每日可加工数百石粮食,极大缓解了灾后重建期间的物资短缺问题。
而在西北前线,几名随军工匠正尝试利用西方传来的测量仪器,重新勘定防御工事的布局。新的地形测绘方法,使得筑城与布防更加科学合理。
“看来,这场交流远比想象中来得重要。”伯颜站在高处,眺望远方的城墙轮廓,感慨道。
“这只是开始。”忽必烈淡淡一笑,“真正的较量,在于谁能更快地掌握并超越。”
他转身离去,留下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知识,才是帝国最强的武器。”
——
就在一切看似顺利推进之际,一封来自西域的情报悄然送入御书房。信中提及,那支神秘骑兵己在边界地带频繁活动,似乎正在试探元军的新部署。
“他们嗅到了什么。”忽必烈盯着地图,眼中闪过一丝冷意。
他拿起朱笔,在一处山谷间画了个圈。
“让他们看看,我们的新武器,到底有多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