斥候的急报在军营中激起波澜,阿里不哥的旗号出现在西南方向,意味着忽必烈必须分心应对内忧外患。然而他深知,真正的挑战不仅来自战场,更在于如何治理这片广袤的土地。若要统一天下、稳固帝国,单靠铁骑与刀锋远远不够。
数日后,前线局势暂稳,术赤台率军前去探查敌情,伯颜坐镇主营,忽必烈则返回白水关休整。此番回撤,他并未急于筹划新的战事,而是召集刘秉忠,商议一件更为深远之事——深入学习汉文化。
“王爷,”刘秉忠步入书房时,见案上己堆满几卷典籍,“您当真要从头学起?”
忽必烈抬头一笑:“我虽生于草原,却知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欲治中原,必先识其理。”
刘秉忠拱手道:“王爷有此志,实乃社稷之福。”随即翻开一卷《尚书》,“此书为百王之政典,字句皆藏治国之道,若能通晓,对日后施政大有助益。”
忽必烈接过书卷,指尖轻抚泛黄的纸页,目光沉静如水。自少年时便听祖父成吉思汗讲述征战西方的故事,那时他只知马背上的功业。而今,站在中原边缘,他愈发意识到,征服之后,才是真正的考验。
翌日清晨,忽必烈亲自前往城中文馆,向几位隐居于此的汉族儒士请教。这些学者早年避乱南迁,如今见蒙古大军压境,心中不免存疑。有人冷眼旁观,有人沉默不语。
“诸位先生。”忽必烈立于堂前,语气诚恳,“我虽出身北地,但敬仰汉文己久。今日特来求教,并无半点虚言。”
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缓缓起身,目光审视:“王爷贵为宗室,何以亲临寒舍?”
“因我知,若想治理天下,必先明其理。”忽必烈答得干脆,“若诸位愿授我一二,我必奉为良师。”
老者微微颔首,示意身旁弟子取来一卷《论语》,递至忽必烈手中。
自此,忽必烈每日晨起便赴文馆读书,午间研习经义,晚间回到帐中仍挑灯夜读。他将难解之处一一记下,次日再向儒士们请教。有时为一字之义争论良久,有时为一句之意彻夜难眠。
刘秉忠常伴左右,见忽必烈如此勤勉,不禁感叹:“昔日武夫多轻文,今见王爷如此用心,实属罕见。”
“非我轻文,是我知文可安邦。”忽必烈执笔批注,“若无章法,徒有兵力,终难长久。”
某夜,忽必烈翻阅《孟子》,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一句,久久不语。他想起自己初掌兵权时,将士们质疑他的战略,也曾怀疑他是否偏离祖制。如今看来,若不能体察人心,岂能服众?
“此句何意?”他问身旁儒士。
那儒士答道:“此乃孟子所言,意指百姓为国家根本,君主不过是代天牧民之人。”
忽必烈沉吟片刻,点头道:“此言虽异于我族旧俗,然亦有理。”
他开始思考,如何将这些理念融入自己的治国方略之中。他召集群臣,谈及设立学校、修编律令之事,又命人收集各地典籍,整理归档。此举虽遭部分旧贵族反对,但因忽必烈威望日盛,无人敢公然违逆。
数月后,忽必烈己能熟读《春秋》《礼记》,并与儒士们探讨治国安民之道。他发现,汉文化不仅关乎礼仪制度,更蕴含着深邃的政治智慧。这种智慧,远胜于战场上的一时胜负。
一日,忽必烈设宴款待文馆诸儒,席间谈及礼乐之制,忽必烈举杯道:“诸位先生,若无你们指点,我恐难窥汉学之门。今日之酒,敬诸位传道之恩。”
众人纷纷举杯,气氛融洽。那位最初持疑的老者站起身来,郑重作揖:“王爷胸襟广阔,非寻常武夫所能及。若能以文辅武,必将成就千古之业。”
忽必烈神色肃然:“我愿以此为志。”
宴会散后,刘秉忠随忽必烈回帐,二人缓步而行。
“王爷近日变化不小。”刘秉忠笑道。
“并非变化,而是明白。”忽必烈望着夜空,“若要让天下归心,非止于兵戈。民心所向,才是根基。”
刘秉忠点头称是。
忽必烈继续说道:“我想在军中设立讲学之制,让将领们也接触汉文。”
“此举甚妙。”刘秉忠赞道,“若能让蒙古将领理解汉文化,将来治理中原时,便可减少隔阂。”
“正是此意。”忽必烈眼中透出坚定,“我要让他们知道,我们不仅是征服者,更是这片土地的守护者。”
此后,忽必烈命人在军营中设学堂,定期讲授儒家经典,并鼓励将领子弟入学。起初仍有将领不愿送子入学者,但在忽必烈亲自督促下,渐渐形成风气。
与此同时,他也派遣使者前往江南,搜集更多典籍,甚至派人前往南宋境内,暗访名儒,邀请他们前来白水关讲学。
这一系列举措,虽未立刻见效,却悄然改变着军中的氛围。许多将领开始尝试阅读汉文典籍,甚至有人主动请教儒士,讨论治军之道。
某日,术赤台在军营中偶遇一位儒士讲学,驻足聆听良久,竟未离去。事后他对忽必烈道:“王爷,那些道理……未必无用。”
忽必烈含笑点头:“你终于明白了。”
术赤台抱拳道:“末将愿学。”
忽必烈欣然应允:“好,明日便安排你听讲。”
随着学习的深入,忽必烈的思想也在悄然转变。他开始设想未来的帝国蓝图:一座融合蒙古勇武与汉文化精髓的国度,既有铁血雄风,也有仁德之治。
然而,就在他沉浸于学问之际,一封密信悄然送达——
“王爷,北方传来消息,阿里不哥己在漠北集结兵力,意图再次争夺汗位。”
忽必烈放下信件,神色微凝。他知,战争终将不可避免,但此刻,他心中己有另一场较量正在酝酿。
他望向案头那本尚未合上的《大学》,低声念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话音未落,帐外传来脚步声,一名亲卫快步走入,躬身禀报:
“王爷,江南方面传来消息,有位自称‘朱子后裔’的儒生,请求面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