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依旧呼啸,驿站外的积雪足有半尺。忽必烈站在营帐前,望着远处起伏的山脊线,沉默良久。伯颜立于其后,手中握着一封刚刚送来的密信。
“王爷,阿鲁忽己押回主营。”伯颜低声禀报,“长老们都在等您发落。”
忽必烈缓缓转身,目光如炬:“他们想看我如何处置他?”
“是。”伯颜点头,“有人主张立即处死,以儆效尤;也有人劝您从轻处理,以免激起更大反弹。”
“他们是怕了。”忽必烈淡淡一笑,“怕我雷霆手段之后,再无人敢言。”
他走入营帐,刘秉忠己在案前等候。见他进来,起身行礼,神色却不见轻松。
“王爷打算如何处置阿鲁忽?”刘秉忠开门见山。
“不杀。”忽必烈坐下,语气坚定,“若杀之,便是与整个保守派彻底决裂。眼下帝国未稳,边疆战事未平,不可因一时之怒而失全局。”
刘秉忠微微颔首:“那王爷的意思是……”
“我要让他开口。”忽必烈目光一沉,“让他说出背后还有谁参与此事,也让那些观望的人明白,我不是只知铁血之人。”
刘秉忠眼中闪过一丝赞许:“王爷此举,胜过千军万马。”
三日后,忽必烈召集宗室诸王、各部贵族及长老,在主营大帐举行会议。这是自刺杀事件以来,首次大规模集会。
帐内气氛凝重,众人分列两侧,目光在忽必烈与被五花大绑的阿鲁忽之间来回游移。
“今日召诸位前来,并非为定罪。”忽必烈站起身,声音洪亮,“而是要问一句:我们蒙古人,到底是要做天下的主人,还是要做过去的影子?”
众人面面相觑,没人说话。
“你们都知道,我推行新政,主张汉化,是为了什么?”他环视全场,“不是为了背叛祖训,而是为了守住这片江山!”
一名年长的贵族终于忍不住开口:“王爷,我们并非反对改革,只是担心一旦全盘汉化,蒙古的传统将荡然无存。”
“传统?”忽必烈冷笑一声,“成吉思汗征战天下时,可曾拘泥于旧俗?他尊重各地文化,吸纳人才,才得以横扫欧亚。如今我们要治理如此庞大的帝国,岂能固守旧制?”
他顿了顿,语气放缓:“我知道,有些人对我心存疑虑,甚至敌意。但我想告诉你们——我不是来夺权的,我是来带领大家走向更远的地方的。”
帐中一片沉默。
忽必烈走到阿鲁忽面前,亲自解开他的绳索。
“你曾经是我敬重的长辈。”他看着阿鲁忽,“可你却选择了背叛。但我今天不杀你,是因为我仍希望你能明白,我们该往前走,而不是回头。”
阿鲁忽低头不语,脸上神情复杂。
“你可以选择继续对抗我。”忽必烈继续说道,“也可以选择坐下来,和我一起讨论,怎么在保留蒙古根基的同时,让帝国更加稳固。”
帐中有人开始窃窃私语,几位年轻的贵族眼神中流露出思索之色。
“王爷之意,是要与我们共商国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开口。
“正是。”忽必烈点头,“我不需要唯命是从的臣子,我需要的是能够真正为帝国未来思考的人。”
这场会议持续到深夜。忽必烈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让各方畅所欲言,表达各自担忧与诉求。他一一回应,既不妥协原则,也不强硬压制。
最终,大多数人同意暂缓对新政的反对,转而支持一场更为深入的讨论机制——由忽必烈主导,每月召开一次宗室会议,听取各方意见,共同制定政策方向。
数日后,忽必烈宣布设立“议政院”,由宗室成员、各部贵族、智囊团代表组成,专门负责国家重大事务的审议与建议。此举不仅安抚了保守派,也为新政的推进赢得了更多时间与空间。
然而,就在局势看似趋于平稳之时,忽必烈收到了一封来自漠北的急报。
“王爷,阿里不哥近来频繁与西境部落接触,似有异动。”探子跪地禀报。
忽必烈接过密报,眉头微蹙。他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传令下去。”他沉声吩咐,“加强边境巡查,密切监视阿里不哥的一举一动。同时,派人秘密前往哈拉和林,联络愿意支持我们的势力。”
伯颜领命而去,刘秉忠则在一旁低声提醒:“王爷,此时不宜轻举妄动,需稳住内部。”
“我知道。”忽必烈目光深远,“但现在,我们必须学会在风暴中站稳脚跟。”
夜色渐深,营地灯火通明。忽必烈独自坐在案前,手执毛笔,在纸上写下几个字:
“团结、平衡、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