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逸风从皇宫领命而出,阳光洒在他身上,却驱散不了他心中沉甸甸的使命感。“暗影会”虽己覆灭,但新政推行之路历经波折,百废待兴,无数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潮水般向他涌来。
回到府邸,他顾不上休息,立刻召集了新政推行过程中的骨干成员,在书房内再次摆开了战场。屋内气氛凝重,众人围坐在长桌旁,目光都聚焦在沈逸风身上。
“诸位,‘暗影会’己除,可新政推行的阻碍却并未完全消除。”沈逸风的声音低沉却坚定,“之前因‘暗影会’的破坏,各地新政实施进度不一,许多地方甚至陷入停滞,我们必须尽快让新政重回正轨。”
王仁皱着眉头,忧心忡忡地说道:“大人,如今各地百姓对新政的信心有所动摇,加之之前物资调配出现问题,不少地方民生艰难,想要重新赢得民心,恢复新政推行,谈何容易。”
沈逸风微微点头,目光扫过众人:“正因如此,我们才更要全力以赴。首先,我们要对各地新政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梳理,了解问题所在,对症下药。王主簿,此事便由你牵头,组织人手,在三日内将各地详细情况汇总成册。”
王仁领命:“是,大人,我定不负所托。”
“其次,关于物资调配问题。”沈逸风继续说道,“我们要重新整顿物资调配体系,确保物资能够公平、及时地发放到百姓手中。赵武,你挑选一些可靠的人手,协助物资调配部门,严查其中是否还有隐患,务必保障新政实施的物资供应。”
赵武站起身来,大声应道:“大人放心,我定会将此事办好!”
会议结束后,众人迅速行动起来。沈逸风则亲自前往京城周边的村庄,实地了解百姓的生活状况和对新政的看法。他身着便服,走在乡间小道上,看着田野里劳作的百姓,心中五味杂陈。
“老人家,今年收成如何?新政推行对你们可有帮助?”沈逸风拦住一位正在田间休息的老者,亲切地问道。
老者抬起头,打量了沈逸风一番,叹了口气:“收成嘛,马马虎虎。这新政,一开始看着是好,可后来出了些乱子,我们也不知道还能不能信。”
沈逸风心中一紧:“老人家,您放心,之前的乱子己经解决了。新政是为了让大家过上好日子,以后一定会越来越好的。您有什么困难,都可以跟我说。”
老者犹豫了一下,说:“要说困难,就是这灌溉的事儿。村里的水渠年久失修,一到干旱的时候,庄稼就缺水。以前指望新政能帮忙修修,可后来……”
沈逸风默默记下,又与老者聊了许久,了解了不少村里的实际问题。离开村庄后,他马不停蹄地赶回京城,将了解到的情况整理成报告,同时调配人手和物资,准备先从解决京城周边村庄的问题入手,重新树立百姓对新政的信心。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沈逸风带领着众人日夜忙碌。王仁如期将各地新政实施情况汇总呈上,沈逸风仔细研读,针对不同地区的问题,制定了详细的解决方案。赵武则带领着巡查小组,对物资调配部门进行了全面清查,揪出了几个企图中饱私囊的小吏,整顿了风气,确保物资调配顺畅。
京城周边村庄的水渠修复工程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沈逸风亲自到施工现场督工,与百姓们一同劳作。他的亲力亲为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百姓们看到官府如此用心,对新政的信心也逐渐恢复。
“沈大人,没想到您一个大官,还能和我们一起干活儿。”一位年轻的村民一边挥着锄头,一边对沈逸风说道,“就冲您这份心,我们信新政,以后也一定全力支持!”
沈逸风笑着说:“新政是为了大家,大家的支持就是新政成功的关键。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
随着水渠的修复完成,农田得到了充足的灌溉,百姓们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沈逸风趁热打铁,在周边村庄开展新政宣讲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百姓们讲解新政的好处和未来规划,耐心解答他们的疑问。
然而,就在新政推行逐渐步入正轨时,朝廷内部却又出现了新的问题。一些保守派大臣以新政耗费巨大为由,对新政提出质疑,要求放缓新政推行的速度,甚至部分废除新政措施。这一言论在朝堂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新政再次面临严峻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