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沈逸风就己经坐在县衙的书房里,面前的桌子上堆满了各种文件和账本。经过一夜的思考,他己经初步拟定了一份赋税减免方案和整顿吏治的计划。
他揉了揉布满血丝的眼睛,伸了个懒腰,正准备起身活动一下,就听到门外传来一阵脚步声。紧接着,刘二的声音在门外响起:“大人,王主簿和赵典史来了。”
“让他们进来吧。”沈逸风说道。
王仁和赵武走进书房,向沈逸风行礼后,便在一旁坐下。沈逸风看着他们,说道:“昨日我们商议了整顿清平县的事情,我己经拟定了一份方案,你们看看。”说着,他将两份方案分别递给王仁和赵武。
王仁接过方案,仔细地看了起来,越看眉头皱得越紧。赵武则随意地翻了翻,脸上露出不屑的神色。
“大人,这赋税减免方案虽然是为百姓着想,可一旦实施,县衙的财政收入将会大幅减少,许多事务都将无法开展。而且,这朝廷那边……”王仁担忧地说道。
沈逸风点了点头:“我明白你的顾虑。但如今清平县百姓生活困苦,若不减轻他们的负担,恐怕会激起民变。至于县衙的财政问题,我会想办法解决。至于朝廷那边,我会如实上报,争取他们的支持。”
赵武冷哼一声:“大人,您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这朝廷的旨意,岂是那么容易更改的?到时候,别说帮咱们,不怪罪下来就不错了。”
沈逸风看向赵武,目光中透着坚定:“赵典史,我知道此事困难重重,但身为父母官,我们不能只考虑自己的仕途,而不顾百姓的死活。如果连尝试都不敢,又怎能改变清平县的现状?”
赵武被沈逸风的目光盯得有些不自在,低下了头,不再言语。
“那这整顿吏治的计划……”王仁又开口道,“大人,这县衙里的人,都是多年的老同事,关系错综复杂。一旦严格整顿,恐怕会引起他们的不满和反抗。”
沈逸风微微一笑:“王主簿,我知道此事不易。但正因为如此,才更要坚决执行。我己经想好了,先从几个典型的案例入手,杀鸡儆猴。只要让大家看到我的决心,相信他们会有所收敛。而且,我会设立举报制度,鼓励百姓监督县衙官员的行为。”
王仁和赵武对视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无奈。他们知道,沈逸风心意己决,多说无益。
“既然大人己经决定,卑职自当尽力协助。”王仁说道。
赵武也只好跟着说道:“是,卑职听从大人吩咐。”
沈逸风点了点头:“好,那就辛苦二位了。此事刻不容缓,我们今日就开始行动。王主簿,你负责将赋税减免方案张贴出去,让百姓们知晓。赵典史,你配合我,对县衙内部进行清查。”
“是,大人。”两人应道。
王仁拿着赋税减免方案去张贴,沈逸风则和赵武开始对县衙各个部门进行清查。他们首先来到了赋税征收处,这里的几个衙役看到沈逸风来了,都露出紧张的神色。
沈逸风扫视了他们一眼,说道:“从今日起,赋税征收必须严格按照新的标准执行,不得再有任何克扣盘剥百姓的行为。若有违者,严惩不贷!”
一个衙役壮着胆子说道:“大人,这以前都是这么做的,突然改了,大家都不太习惯……”
沈逸风脸色一沉:“不习惯也要习惯!从现在开始,谁要是再敢违反规定,就别怪我不客气。赵典史,你给我盯紧了。”
“是,大人。”赵武应道。
离开赋税征收处,沈逸风又来到了库房。这里存放着县衙的各种物资,也是贪污腐败的重灾区。他仔细地检查着账本和库存,果然发现了不少问题。
“这账本上的记录和实际库存不符,少了这么多物资,都到哪里去了?”沈逸风愤怒地问道。
负责库房管理的官员吓得脸色苍白,连忙跪下:“大人饶命,小的……小的一时糊涂,拿了一些物资去卖钱,补贴家用……”
沈逸风看着他,眼中满是失望:“身为朝廷官员,你却监守自盗,辜负了百姓的信任。来人,把他给我关起来,听候发落!”
几个衙役上前,将那官员押了下去。赵武在一旁看着,心中暗自吃惊。他没想到沈逸风会如此雷厉风行,毫不留情。
清查完库房,沈逸风又去了其他几个部门,同样发现了一些问题。他一一进行了处理,该处罚的处罚,该警告的警告。一时间,县衙内人心惶惶,大家都意识到,这位新上任的县令大人,和以前的那些官员不一样。
然而,沈逸风的改革并没有那么顺利。就在他准备进一步推进改革的时候,麻烦接踵而至。
首先是当地的一些豪绅,他们得知沈逸风要减免赋税,纷纷坐不住了。这些豪绅平日里依靠着与县衙官员的勾结,大肆兼并土地,逃避赋税,如今沈逸风的改革,无疑是动了他们的奶酪。
他们联合起来,来到县衙,要求见沈逸风。沈逸风得知后,让刘二将他们带到了大堂。
“不知各位前来,有何贵干?”沈逸风坐在大堂之上,看着下面的豪绅们问道。
一个肥胖的豪绅上前一步,说道:“大人,我们听闻您要减免赋税,这可万万使不得啊。这赋税乃是朝廷的规定,怎能随意更改?您这样做,恐怕会触怒朝廷,到时候,我们清平县可就大祸临头了。”
沈逸风微微一笑:“这位员外,我自然知道赋税乃是朝廷规定。但如今清平县百姓生活艰难,若不减免赋税,他们如何生存?我己经将清平县的实际情况如实上报朝廷,相信朝廷会做出公正的裁决。”
另一个尖瘦的豪绅冷笑道:“大人,您说得倒是轻巧。可这减免赋税,受损的是我们这些纳税大户啊。我们每年都要缴纳大量的赋税,如今突然减免,我们的损失谁来承担?”
沈逸风目光一凛:“你们身为清平县的大户,本就应该为百姓做出表率。如今百姓有难,你们不思相助,反而只想着自己的利益,难道不觉得羞愧吗?”
那尖瘦豪绅被沈逸风说得脸色一阵白一阵红,但他仍不死心:“大人,您若执意如此,恐怕会引起民怨。我们这些豪绅,在清平县也有些威望,到时候,百姓们要是不听您的,您可如何是好?”
沈逸风站起身来,目光扫视着下面的豪绅们:“我身为清平县的县令,所作所为皆是为了百姓。若你们敢从中作梗,扰乱清平县的秩序,我定不会轻饶!”
豪绅们被沈逸风的气势震慑住,一时说不出话来。过了片刻,那肥胖豪绅说道:“大人,既然您心意己决,我们也不便多说什么。但还望您三思而后行。”说完,他们便灰溜溜地离开了县衙。
豪绅们走后,沈逸风的心情却并没有轻松下来。他知道,这些豪绅绝不会善罢甘休,他们肯定还会想出其他办法来阻止自己的改革。
果然,没过多久,沈逸风就收到了一封匿名信。信中威胁他,如果不停止改革,就会对他不利。沈逸风看完信后,只是冷笑一声,将信扔在了一边。他没有被这些威胁吓倒,反而更加坚定了改革的决心。
然而,事情还没有结束。就在沈逸风准备对县衙的人事进行调整时,朝廷突然来了一位钦差大臣。这钦差大臣名叫周康,是朝中一位权贵的亲信,此次前来,说是巡视地方,实则是来给沈逸风施压的。
周康来到清平县后,沈逸风带着县衙的官员们前去迎接。周康看着沈逸风,皮笑肉不笑地说道:“沈县令,久仰大名啊。听说你在这清平县推行了不少新政,可有此事?”
沈逸风心中一紧,但他还是镇定地说道:“回钦差大人的话,确有此事。这清平县百姓生活困苦,下官身为县令,理应为他们谋福祉。所以才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希望能改善清平县的现状。”
周康点了点头:“沈县令的心意是好的,但这改革之事,关乎朝廷的法度,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你擅自减免赋税,整顿吏治,可有考虑过后果?”
沈逸风说道:“下官己经将清平县的情况如实上报朝廷,相信朝廷会理解下官的苦心。而且,下官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百姓,问心无愧。”
周康脸色一沉:“沈县令,你这是在顶撞本官吗?我告诉你,这改革之事,必须要慎重。你若一意孤行,恐怕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沈逸风心中明白,这周康是来给自己下马威的。但他毫不畏惧,说道:“下官一心为民,所作所为皆是为了清平县的百姓。若因此而得罪了某些人,下官也在所不惜。”
周康见沈逸风态度坚决,心中恼怒,但又不好发作。他冷哼一声:“好,既然沈县令如此坚持,那本官就先看看你的新政到底有何成效。若不能让百姓满意,不能让朝廷满意,你可别怪本官不客气。”
沈逸风拱手道:“下官定当竭尽全力,不辜负朝廷和百姓的期望。”
周康在清平县住了下来,他表面上说是考察新政的实施情况,实际上却在暗中与当地的豪绅勾结,企图找到沈逸风的把柄,将他扳倒。沈逸风也察觉到了周康的意图,但他没有退缩,而是更加努力地推进改革,同时小心提防着周康的一举一动。
在这段时间里,沈逸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豪绅们的抵制,朝廷钦差的刁难,县衙内部一些官员的阳奉阴违,都让他感到心力交瘁。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那就是让清平县的百姓过上好日子。他知道,自己不能放弃,一旦放弃,所有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一天,沈逸风正在书房里思考如何应对当前的困境,刘二突然匆匆跑进来:“大人,不好了,外面有一群百姓聚集在县衙门口,说是要找您讨说法。”
沈逸风心中一惊,连忙起身:“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刘二摇了摇头:“小的也不清楚,他们只说要见您。”
沈逸风快步走出县衙,只见门口聚集了一群百姓,个个脸上都带着愤怒的神色。他走上前去,问道:“乡亲们,你们这是怎么了?有什么事可以跟我说。”
一个中年男子上前一步,说道:“大人,您不是说要减免赋税吗?可我们怎么听说,这赋税还是和以前一样,没有减少啊?您是不是在骗我们?”
沈逸风心中一沉,他知道,肯定是有人在背后搞鬼。他连忙解释道:“乡亲们,大家先冷静一下。这赋税减免的方案己经制定好了,很快就会实施。之所以现在还没有减少,是因为有些手续还没有办好。请大家相信我,我一定会说到做到的。”
然而,百姓们并不相信他的话。他们纷纷指责沈逸风是在欺骗他们,情绪越来越激动。就在这时,周康带着一群衙役走了出来。
“沈县令,这就是你治理的地方?百姓们都对朝廷不满了,你该如何解释?”周康冷冷地说道。
沈逸风看着周康,心中明白,这肯定是他策划的。他强压着心中的怒火,说道:“周钦差,此事我自会处理。请您不要插手。”
周康冷笑一声:“哼,你处理?我看你是处理不了了吧。我看这清平县的新政,还是趁早取消的好,免得引起更大的麻烦。”
沈逸风还想说什么,却被百姓们的吵闹声淹没。他知道,现在不是和周康争论的时候,当务之急是安抚百姓的情绪。他深吸一口气,大声说道:“乡亲们,我沈逸风对天发誓,一定会减免赋税,让大家过上好日子。如果我食言,天打雷劈!请大家再给我一些时间,我一定会给大家一个满意的答复!”
百姓们听了沈逸风的话,情绪稍微缓和了一些。但他们还是要求沈逸风尽快解决问题,否则还会再来。沈逸风无奈,只好答应了他们。
百姓们散去后,沈逸风回到县衙,心中充满了忧虑。他知道,自己必须尽快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否则不仅改革会失败,自己也会失去百姓的信任。他坐在书房里,苦苦思索着对策,不知不觉,天色己经渐渐暗了下来……